歐盟砸1.4兆搶救晶片業 背後爆2致命問題:跟美國一樣慘

歐盟推出晶片法案,加強在地生產晶片的能力。(示意圖/shutterstock)

爲了加強當地生產半導體的品質,降低對亞洲國家的依賴,歐盟推出430億歐元(約新臺幣1.43兆)的晶片法案,希望能夠提升製造、研發及生產的能力,然而有專家認爲,歐洲晶片法案遇到的問題與美國相似,關鍵是有多少供應鏈上的廠商願意轉移歐洲,且能否克服高額成本的問題。

路透社報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半導體供應中斷,傷害手機、汽車等各類產品的生產,晶片荒危機讓西方各國開始重視半導體生產,爭相提高對本土晶片產業鏈的投資,企圖降低對亞洲製造商的依賴,以避免未來的斷鏈危機。

原先歐盟晶片法案打算以補助先進半導體爲主,但經過磋商後決定擴大補助範圍,包括較舊的技術與設備,幾乎涵蓋整個供應鏈,展現歐盟將半導體視爲戰略物資的企圖心。

報導提到,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大陸與技術專家Paul Triolo表示,歐盟恐怕難以縮小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歐盟與美國的狀況相似,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有多少供應鏈願意轉移至歐洲,又能否克服高額成本。」

除此之外,歐盟本身也有自己的問題需要解決,歐洲政策分析中心研究員 Christopher Cytera分析指出,美國的預算只要透過國會就能決定,但歐盟的預算需要所有27個會員國都點頭,複雜的程序是一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