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王詩齡」果然出道了……
貝家的孩子又被「羣嘲」了,爭議主要集中在大兒子大布和小女兒小七身上。
這兩位本就是熱搜常客,一個被冠以「贅婿」之名,是網友眼裡「扶不起的阿斗」;另一個則是從小被小貝夫婦捧在手心裡,有點風吹草動就能上推特熱榜。
而兩位最近引起爭議的事情,也幾乎如出一轍——
想發展個人事業,卻離不開爸媽的資源。
爲什麼躺在父母功勞薄上的星二代,總會被嘲?對他們無條件溺愛的爸媽,又是怎麼想的?
先來說說,小七這邊的官司。
據報道,貝嫂日前根據小七的全名Harper Seven Beckham,成立了一家名爲「H7B」的公司。
公司業務大概和貝嫂熟悉的時尚圈有關,也暗合了小七對於時尚美妝的興趣。
不少外媒看到這一信息都直言貝嫂要把年僅13歲的小七打造成第二個卡戴珊。
鏡頭下的小七,也確實頗有卡戴珊家族成員的歐美網紅味:白開水妝容,嘟嘟脣和捲翹濃密、根根分明的睫毛……
更早前,小七還給貝嫂的個人品牌VB帶過貨,嫺熟的樣子根本不像是還在上初中的小孩子。
除了網上帶貨、分享,貝嫂也帶着小七在線下刷臉。
今年,貝嫂獲得了「時尚芭莎年度企業家」的榮譽,而爲她頒獎的,正是小七。
貝嫂甚至表示,她已經不再在乎自己的明星身份了,因爲她將「明星」接力棒傳給了小七。
雖說在爸媽鋪好的康莊大道上一路向前也是人之常情,但歐美網友顯然不買這一套:
爲什麼這個家庭總是關注足球、時尚等?他們中沒有一個人渴望真正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
在不少網友眼中,「小貝家族二代們的‘事業’都是預先安排好的」,而躺在父母的功勞薄上一勞永逸,自然會引發大批有才能的年輕人的不滿。
至於大布這廂,被吐槽的原因也大差不差,無外乎是爸媽太過溺愛。
目前,他正在進行自己數不清第幾次的創業,推出了新品牌「Cloud 23」(23來自小貝當年在皇馬和洛杉磯銀河隊穿的23號球衣)。
這個品牌從今年初官宣籌備,直到最近才推出兩款產品,兩瓶放在一起售價250元人民幣,主打高端局。
看到兒子又一次燃起事業心,小貝夫婦自然喜不自勝,號召全家出動爲辣醬打call。
曬出來的做飯視頻裡也是辣醬不離手,一副要爲兒子「打下辣醬江山」的架勢。
至於宣傳效果?那就見仁見智了。
「I want it,I got it(我想要,我得到)」在別人看來可能是一句妄想,但在貝家孩子這裡,實現起來毫無難度。
只是,流水的資源砸下去都沒怎麼聽見響,小貝夫婦怎麼也不着急呢?
一直以來,小貝夫婦對於養育孩子都相當「佛系」。
小貝曾坦言,「幸福」就是:
看着孩子們成長,去探索他們自己的潛能,開始各自的事業。
歐美網友精準調侃貝家二代:
請問,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過得這麼一帆風順呢?哪怕是平平無奇的成就,在父母眼裡也值得驕傲和鼓勵。
這句話看似是調侃,但結合貝氏夫婦一直以來的行爲,不難看出在小貝夫婦心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們更健康、快樂地成長就是一條真理。
這樣的養育方式,和小貝夫婦的童年經歷有着莫大聯繫。
很多人覺得貝嫂是一個幸運的女孩,小時候坐着勞斯萊斯上學,20歲成爲全球偶像,嫁給了全球女孩的夢中情人。
但實際上,貝嫂的童年並非盡如人意。
因爲自身個性問題,她曾遭到嚴重的校園霸凌。
被起各式各樣的綽號嘲笑、被同齡孩子們孤立、刁難,甚至還有同學撿水坑裡的髒東西砸她。
她曾回憶說:「每天上學,都是我的一場戰役,我問自己,今天誰會站在我身邊。」
這段經歷對貝嫂的影響很大,直到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教育他們:
一定要待人友善,看到有人被欺負要挺身而出。
如果你看到操場上有個小女孩兒孤零零地站在那兒,去跟她說話吧,那是曾經的媽媽。
也因爲自己失去過,貝嫂才更希望孩子們能夠無憂無慮地成長。
她可以二十五年不吃晚飯,也可以在度假的時候堅持健身,但她把所有的「鬆弛感」都放在了孩子們的身上。
大布高中的時候想學攝影,貝嫂動用人脈和「鈔能力」,把他送進了排名世界第二的藝術設計學院攻讀攝影專業,結果一年後他就因爲想家而退學了。
但貝嫂不僅沒生氣,還立馬安排了《VOGUE》這種讓明星大牌們都擠破頭的雜誌資源,完成兒子想要擠進時尚圈的小願望。
這次爲小七成立公司,也是因爲小七說,自己的夢想是建立一個了不起的品牌。
實話說,貝家孩子們的資源回報並不算高,大布創業屢創屢敗,二兒子羅密歐在時尚圈淺嘗輒止,小七能否順利支撐起品牌也是未知數……
但貝嫂還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寧可自己拉下臉面去結交各路人脈,也要幫孩子們實現願望,可見她對孩子們的包容和愛。
貝克漢姆同理,他來自一個普通的倫敦家庭,爸媽都是雞娃大師,在小貝的回憶中,自己的童年全是足球。
所以,在三個男孩長大後,小貝並沒有要求他們一定要子承父業。
爸爸媽媽做小孩時,曾遇到很多不好的事情,所以爸媽的小孩,就不必再去感受那樣的苦痛。
小貝和大兒子大布
這或許正是小貝夫婦寧可卷自己,也決不雞娃的原因。
無論是在歐美還是中國,「因爲自己淋過雨,所以爲孩子撐起一把傘」的父母,都不在少數,天后王菲就是其中一位。
王菲在家教嚴格的家庭中長大,她說小時候放學必須馬上回家,「你在外頭多待一分鐘,就是犯錯誤了。」
因爲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導致王菲對「錯誤與否」這個概念看得特別重,成年之後還在不斷內耗:
我又懶,又必須要負責,如果因爲懶沒負責,我就會很自責。這個東西會很折磨我。
王菲媽媽夏桂影是北京煤礦文工團的女高音歌唱家,但她卻一心只想要女兒好好讀書、考大學。
如果王菲考試成績不佳,媽媽就會阻止她參加文藝活動。
然而幾十年後,當王菲以母親的身份,再次面臨相同的境遇時,她卻對想要退學專心搞音樂的竇靖童說,「如果你想好了,那就去做。」
在對待孩子教育上,王菲有自己的原則:
我對孩子的保護欲及擔憂,只存在於她們的嬰幼兒時期,過了這個階段,就把她們當作獨立個體去相處和交流了。
她對孩子的期許,也早已在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自己從小受到打壓式教育,卻能讓孩子在誇讚和愛中長大的,還有李湘和陳冠希。
李湘曾提到過,小時候父母從來不表揚自己:
我父母從來不表揚我。如果她表揚我的話,我都會想哭。
就算她做到湖南衛視的「主持一姐」,媽媽還是打壓她:「你會幹什麼呀?你就會主持《快樂大本營》。」
當李湘成爲母親後,她沒有選擇「打壓式教育」,給到女兒的全是包容和誇讚。
尤其是李湘看王詩齡的眼神,其中藏不住的自豪與欣賞,彷彿望向此生最摯愛與滿意的作品。
陳冠希出生在家教森嚴的大家族,長大後的他,叛逆出格。
直到女兒Alaia降生,他突然變得平和、柔軟起來。
無論女兒做錯多少次,他都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無限包容她。
能夠做到這些,其實很不容易。
心理學家莫雷·鮑恩提出過一個「代際創傷」的概念:
當個人經歷了嚴重的創傷,且沒有能力修復時,創傷可能就會像基因一般,傳遞給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形成強迫性重複。
比如很多人會在自己做了父母后發現,「我訓孩子的方式怎麼和我爸媽一模一樣」或者「明明小時候也因爲爸媽的行爲很受傷,但還是用同樣的行爲對待自己的孩子」。
想要止住這樣「沒有傷口的疤痕」,需要很多來自他人無條件的愛和成年後的自我療愈。
像貝嫂和李湘這樣無條件地愛孩子,何嘗不是一種變相的自我療愈?
反觀這些在充滿愛和包容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們,可能會事業一般,但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有一種自信和主體意識——
不會討好任何人去委屈自己,鮮少陷入自我懷疑。
因爲擁有可以把代際創傷終止在自己這一代的父母,這些星二代們不僅有很多錢,更能有很多愛。
所以,擁有這樣的天生好命,偶爾被吐槽幾句,又算得了什麼呢?
當然了,如果星二代們能多掙點氣,在爸媽的光環下,生出自己的羽翼,那就更加錦上添花,皆大歡喜了。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撰文丨Vita
編輯丨qko
主編丨眠去
出品丨麥子熟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