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女王?勞動婦女們不必羞恥

「婦女」一詞誕生於近代中國,泛指14歲以上的女性,是指代全國女性的權威稱呼。

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原本是慶祝婦女們勞動貢獻的節日,卻一再被商品化、被消費化,然而最弔詭的,是「婦女節去婦女化」。

沒錯,原本的婦女節逐漸被「女神節」,「女王節」,「女生節」,「她的節」等代稱覆蓋了。

難以啓齒的背後是污名帶來的羞恥感。

而女性一生中面臨的羞恥,遠不止於稱呼。

跟隨小安,看看她會遇到多少感到羞恥的人生情景。

“肚子尖,肯定是男孩”。

“酸兒辣女,估計是女孩”。

圍繞着小安的性別討論,從她沒有生下來就開始了。

好在爺爺奶奶說:“女孩也沒事”,媽媽爸爸說:“生男生女都一樣。”

進入幼兒園,有幾個同學叫「招娣」,「勝男」,她們怎麼不叫「小安」?

喜歡玩的小汽車總搶不過小偉,報告老師!老師驚訝的說:“女生怎麼喜歡小汽車?”

過年跟哥哥一起放鞭炮,奶奶生氣的說:“女孩咋那麼調皮,跟個男孩似的!”

算數贏過了表哥,他驕傲的說:“等你上初中,你就肯定要輸給我!”

是不是再長大一些,就可以調皮的選擇任何喜歡的東西了?

男孩女孩就是有些不一樣,但是沒想到這不一樣越來越「大」了。

班上多了些駝背的女同學。

有個胖胖的女生拒絕參加早上的晨跑,因爲有人喊她“胸大無腦”。

生物課上特別的那個章節,老師讓自己看看,說:“不會考太多”。

月經有很多名字,卻就是不叫月經。

女生會去小賣部,用黑色的塑料袋兜着一包心事。急匆匆的放進袖子去洗手間。

大家都知道它,但都假裝它不存在。

明明是健康的發育和成長,卻諱莫如深。

青春期,總擔心被發現:“滿臉青春痘”、“美白去吧,一白遮百醜”、“腿不直啊”、“A4腰都沒有”、“還是太胖了吧,90斤纔好”。

是不是再長大一些,對自己就能寬容一些?

五歲,偷穿媽媽的高跟鞋,全家人都在笑:這麼愛漂亮啊!

可過了10歲,一切好像都變了。

十二歲,偷偷塗了個指甲油,被奶奶看到說:“妖里妖氣的!”

十五歲,偷偷化了個妝,媽媽說:“小小年紀打扮什麼!”

十七歲,偷偷打了個耳洞,老師說:“心思要用到學習上。”

那麼再長大一些,會不會就可以變美了?

“精力都用在穿衣服上了,能檢點?”

“誰不知道呢,女銷售就是那麼些手段。”

“吃幾年青春飯,哪有什麼真本事。”

“結了婚還這麼喜歡打扮,肯定有原因嘛。”

“她那個臉,絕對是動過的。”

如果完全獨立,會不會就可以自由選擇想變美的期待?

男人和女人也有些不一樣,從談戀愛開始就好像不太一樣。

28歲的他事業纔剛剛起步,28歲的安小安就面臨着催婚了。

“再不結婚就沒人要了!”

可就算結了婚——

“已婚未育,肯定不敢跳槽了。”

“再不生就成高齡產婦了!”

可怕疼,怕產後抑鬱,怕病房裡的未知。

何況還有那些難以啓齒的:便秘,尿失禁,腹直肌分離,恥骨疼痛......

“別人都能生,怎麼你就不能?”

“女人不生孩子,一輩子都不完整。”

“你怎麼平衡孩子和工作?”

連媽媽也不能理解 ——“沒有媽媽生,哪來的你呢?”

剛剛復工的那個女同事,去洗手間久久沒有出來。

她又去吸奶了,否則衣服會被打溼。

一轉眼,孩子上了小學。

“他們家孩子學習不好,當媽的不上心唄。”

“事業乾的再好有啥用。”

“非要說這事兒是誰的責任,那肯定是當媽的啊。”

是不是再長大一點,世界就能對你寬容一些?

“我跟你說,她絕對是更年期了!”

正常的生理現象和反應,被納入「不正常」。

即便男女都有 「更年期」,但這個詞彙在社會語境中,似乎僅構建着「暴躁易怒的女性」這個意象。

“老公不要她了,人老珠黃了唄!”

就算是和平分開,也會被指向弱勢一方。

即便男女都會「青春不再」,但女性似乎就因此喪失的更多,衰老約等於厄運與不明確的未來。

那麼,

還要繼續長大,才能理直氣壯的去享受人生嗎?

還有多少時間,供我們找回真實的勇敢的自己?

不必!

女性一生中會遇到各種性別偏見,還會經歷圍產期、圍絕經期兩次特殊時期,而部分人總將這一切歸咎於個體,忽略了激素波動、心理支持缺失、家庭與社會壓力等客觀原因。

導致女性更容易產生「自責」,「愧疚」,「羞恥」感,成爲女性抑鬱症、焦慮症終生患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如果您因各種身心、社會原因已重壓難負,請別忘記安忻一直陪伴在您的身邊。

勞動婦女們,飛躍羞恥感吧!

審覈醫生:李真

責任編輯:不大

插畫:六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