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授的哀愁「升等時間是男性2倍」

國科會今年砸一點一億元,希望鼓勵女性從事科學及技術研究,不過女性學者認爲,要解決女性在研究職場遇到的困境,除了給錢,更需要強力後盾。

一位女教授提到,國科會雖針對女性研究人員有生育期間支持措施,但該補助於子女三歲就無法再提供,有同事的小孩患有先天性疾病,怎麼可能三足歲就能完全交給託嬰體系照顧?期待未來生育補助可以提供特殊情況延長補助。

清大材料系助理教授林姿瑩說,自己爲人母、人妻,也爲人師,在需要高度投入時間、精力的科學研究工作環境是一大挑戰,孩子去年經歷了一場大手術,自己也在思考是不是先請育嬰假留停,但又會想到實驗室的學生該怎麼辦。

不具名女教授提到,臺灣的實驗室以獨立運作爲主,職位代理人的機制並不明確,在國外有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都在同一實驗室的模式,若有人有要事告假,實驗室不會因此空轉;歐洲有些國家的實驗室聽到女性研究人員要去生產反而還會很開心,因爲實驗室可以拿到一大筆的補助獎金,女性研究員可以安心生產,實驗室的人不會因爲研究量能減少產生怨懟,這都是未來可以參考的方向。

高教工會秘書長、政大勞工所教授劉梅君說,近年女教授有增長,但要追平男性人數是不太可能的事,畢竟女性博士人數少於男性就是事實。多數父母輩會認爲女孩子成就不用太高,未來在找尋另一半纔不會變成一種扣分。另外,儘管雙方都爲碩士學歷,進到婚姻中,放棄工作、照顧家庭的也通常是女性。

就算進到學界任教,男女升等的年限往往也不對等,劉梅君也以自己的經驗爲例,和先生一樣從副教授升等到教授路程,自己足足多花了兩倍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