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年紀大種不了地,如何生存?

農民年紀大種不了地,如何生存?

在農村,一把年紀,滿頭白髮還要顫顫巍巍地下田勞作,比比皆是。 難道是因爲熱愛與不捨?不可否認,農民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對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要說七八十歲還要扛着鋤頭下地,其實沒有人會願意,可是,不願意也沒辦法,不種地,就沒法生活,缺吃少穿,乃至人情來往也無法應對。 對於年過60歲的農民來說,兒女多已成家。兒女需要養家餬口,還要照顧年幼的子女,若不是情非得已,老父母必須要照顧,大多數的兒女在看到年邁的父母還在勞動,也只能選擇默認,把對父母的心疼埋在心底。 不是兒女不孝,是很多時候,兒女有心無力。 如果說,養兒防老,是農村老人養老的最後一道防線,可這道防線又顯得那麼的微弱。 兒女不能完全依靠,自身又沒有社保,該如何是好? 農民的一生,活的艱辛、無奈,活的卑微、缺少尊嚴。 粗茶淡飯日復一日,風吹日曬年復一年。看人家城裡幹部、職工的退休生活,這種遙不可及的差距,只會讓農民感到心酸。 同樣是勞動者,同爲國家作出貢獻,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大的差距? 有人會說,農民沒交社保怎能享受退休。事實上,如果都像農民一樣,收入低且無保障,又有幾人能交的起社保? 養兒防老是一道靠不住的微弱防線,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還得國家層面來解決,筆者以爲,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有資格享受退休待遇,過上與工人、幹部差別不太大的退休生活。 希望國家和社會能夠重視農民養老的問題,讓年邁的農民活的不那麼悲催,切實提升農民的幸福感。 農民老了,如何才能生活有“保障”呢?老農們該看看! 現在農村養老已經成爲一個社會關注的話題,也是我國目前正在努力解決了一個大問題被提上了記事日程。 開始鼓勵社會上的個人或者單位,建設社會養老機構,來解決農村的養老問題。 畢竟我國到2030年將進入老齡社會,那時候的老齡產業將成爲一個社會必須解決的社會大問題。那麼,農民老了,如何才能生活有“保障”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首先,作爲我國5000年的傳統文明,教育了我國的農村老人養老的最基本的方式,那就是“養兒防老”。 可隨着時代的發展,現代子女都有養老的權利和義務。但是“百善孝爲先”,如果要想自己老了以後必須在自己年輕的時候,爲子女作表率,首先要盡孝道,這樣子女才能夠傳承養老的傳統,就有了子女後來養老的保障。 其次,俗話說“健康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一個人沒有好的健康的身體,即便是再怎麼去生活,也會拖累子女或者他人或者社會。要想老了生活有保障,一定要保障好自己的身體,一定要有健康的體魄,這纔是生活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健康最重要,沒有一定的健康其他都是扯淡。 最後,現在農民也可以像城市人一樣購買社會養老保險,只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或者是穩定的收入,可以以零散就業的方式,購買社會養老保險,這是國家鼓勵的未來農民養老的方式。農民趁着年輕多勞動,購買社會養老保險,就可以像城市人一樣,到60以後能夠有了高額養老金的領取。這樣農民老了以後,生活就有了保障和依靠。 總之,相信國家的政策會越來越好,對老年人生活會有所照顧,但千萬不能單方面的依靠,養老金多給點歡喜,少了也不要怪怨,辛福永遠靠自己。我認爲做好了這麼幾點,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就不是最大的問題。關鍵的是我們要有個很好的心態,要知道什麼什麼是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