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來了?!有句話,必須得說

文/青城楨楠

改變三觀,需要幾根陽線?

永遠是三根。

自從924超預期政策以來,A股變得非常魔幻,4個交易日三根大陽線,徹底改變所有人的預期。上證指數三天時間回到了3000點,金融地產白酒消費等板塊,好像坐了火箭,無視地心引力炸上天。

(圖源:pixabay)

在寧王、東財們的帶領下,創業板指後程發力,9月27日一天暴漲10%,成交量超4000億,打破過往塵封記錄。全天5000億、6000億的交易量躥升到半天上萬億,也就兩天時間。

港股市場同樣火爆。9月27日,港股成交量達到4457億,創有記錄以來新高。

截至9月27日,香港恆生指數累計漲幅超過21%,超過納斯達克成爲全球主要指數裡漲幅最大的市場。

9 月 30 日,股市繼續暴漲,上證漲破3200,科創50指數漲逾12%,北證50指數漲逾15%,均創紀錄最大漲幅。

牛,儼然來了。

不久前才下調中國股市的外資機構,全都回來了。

大摩表示前所未有的刺激措施推動A股樂觀情緒飆升,從技術層面上看,短期內滬深300可能再上漲約10%。

高盛資金流專家則高呼,這次“中國交易”不同以往!9月27日,《華爾街見聞》的文章援引數據,高盛主經紀商業務賬面的中國股票在9月24日,出現2021年3月以來最大單日淨買入額,也是過去十年中第二大單日淨買入規模。

據財聯社消息,9月26日,對衝基金傳奇人物大衛·泰珀在一檔節目中表示,“我原以爲美聯儲上週的降息決定會導致中國放寬政策,但沒想到他們會使出那樣的大招。這是一個徹底的轉變。”

當泰珀被問及買了什麼中國資產時,他回答稱,“什麼都買,我會買ETF,也會買期貨,所有的都會買。”

在自媒體和互聯網共振下,股市話題以光速傳播,超市裡、菜攤上、公園中……幾乎都在談論股市,羣裡的股神又出現了。

(圖源:pixabay)

華爾街見聞的一則新聞 ,讓人夢迴2015。9月27日,華爾街見聞獨家獲悉,最近個人消費貸升幅明顯,一家頭部股份制銀行相關管理人士介紹,“昨天很多來要提款的,今天我們接到很多來問消費貸申請條件的客戶的諮詢電話”。

如此熱絡的行情下,和“空”沾邊的一切事情都變得不合時宜。

據券商中國9月28日的消息,量化中性遭遇“牛災”。傳聞稱:9月26日,alpha對衝策略的私募出現爆倉,期指鉅虧,來不及調撥資金或者現金頭寸不夠,有的運氣好配了固收能賣,有的就是頭寸管理出了問題,部分期指空單面臨強平。

據高盛分析,踏空如今成了投資者最大的心理問題。沒上車的人,都深陷在錯失恐懼症中。

不用基本面,不用行業分析,放水,刺激,非洲草原上的羣落就能沸騰。

(圖源:pixabay)

股市旱地拔蔥,基本面思想落花流水

這幾天,股市裡最不能有的思想就是基本面思想,本着基本面配置股票的投資者一腳踏空,制約資金做大做強。

想象力成了絕好的賺錢利器,各路股神紛紛開始自己的表演,用想象力解讀資金驅動下的失重現象。

左腳踩右腳的奇蹟,也許有,但從來不長久。從歷史來看,第一波激情過後,解套的投資者將開始觀望,獲利的投資者將重整旗鼓,除了最爲大膽的勇士,多數人會變得謹慎,等待預期和現實的彌合。

據華金證券統計,歷史上多數所謂牛市,或者大級別的反彈,都需要基本面隨後改善,以支持預期的不斷兌現。

如果預期落空,一切將歸於沉寂。

人類可以活在想象裡,但想象不能當飯吃,當下和未來的缺口,現實和理想的裂隙,給了一些幸運者發大財的機會,但長期來看,終將成爲一體。

不少人通過想像忘了眼前的現實,現在火爆的行情讓不少人開始擁有幻象,也就是基本面即將騰飛的幻象。

(圖源:pixabay)

在超預期會議召開之後僅一天,冰冷的數字將我們拉回現實。9月2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前8個月規上工業企業收入和利潤情況。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7.10萬億元,同比增長2.4%,利潤增速則僅爲0.5%。

收入微微增長,利潤微微微增長,仍然是一幅宏偉的內捲圖。

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裡,除了外資,其他企業或微利增長,或利潤下滑。其中,國有和股份制企業利潤下滑速度最快,均下滑1.3%。

私營企業利潤有增長,但增幅不大,僅爲2.6%,且就利潤規模而言,私營企業的利潤總額(12648.3億元)僅相當於國有企業(15490.6億元)、股份制企業(34430.3億元)之和的25%,不足以改變整體利潤下滑的趨勢。

利潤下滑1.3%,似乎沒什麼。

單看8月份利潤同比增速,就會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據廣發證券統計,8月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當月同比大幅下降17.8%,是2024年3月以來,第二次出現負增長。

17.8%的同比下滑,也創下2023年4月以來新低。

導致利潤下滑的最主要原因是利潤率的下降。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前8個月,規模以上企業營收利潤率累計值爲5.3%,爲近年同期最低值。

據海通證券統計,8月份5%的利潤率,相比於2023年8月,下滑22.7%。

利潤率的趨勢和PPI的趨勢完全一致。

(圖源:pixabay)

據廣發證券的跟蹤,中國PPI環比增速一般領先利潤率一個季度左右。根據國統局9月9日公佈的數據,8月份中國PPI環比下降0.7%,降幅比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這意味着,後面一個季度,企業利潤依然可能承壓。

我們此前在檀幾條裡面曾寫過,中國企業最強勢的央國企,2024年上半年經營性現金流多數爲負,表現不甚理想。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8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25.50萬億元,同比增長8.4%。應收賬款的增速遠高於收入,意味着大量企業賺到白條,沒賺到錢。

另外,現在各行業庫存壓力都挺大,8月份規上工業企業的產成品庫存高達6.53萬億元,增速爲5.1%,同樣快於收入增速。

庫存高,怎麼辦呢?有條件的企業壓貨給經銷商,把壓力傳導到流通環節,這隻能短期應急,如果常態化,就好像不斷被拉扯的彈簧,總有“Duang”的一下的時候。

最新的“Duang”來自汽車經銷商們。

(圖源:pixabay)

9月23日,澎湃新聞報道,近段時期,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收到大量會員企業反映,持續的“價格戰”等因素所帶來的汽車市場劇烈變化,使得汽車經銷商深陷泥潭,面臨着資金流動性極度緊張的突出問題。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在調研後成了一份報告,上報給有關部門。

報告顯示,當前汽車經銷商的新車銷售出現大面積虧損,普遍存在現金流赤字經營和資金鍊斷裂風險加劇的情況,已難以擺脫生存的困境。

主要問題有兩個:

廠家壓貨壓力和消費需求疲軟,導致經銷商庫存壓力極大,爲降低資金壓力,經銷商不得不降價拋售;價格戰愈演愈烈,經銷商進貨價——銷售價倒掛嚴重,越賣越虧。

經銷商現有流動資金維持時間被壓縮至極限。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報告,截至8月份,“價格戰”已致使新車市場整體零售累計損失1380億元。

從歷史經驗看,如果企業資本開支到達谷底,往往意味着相關行業見底,是機會的信號。但本輪週期,經驗是否管用很難說。

(圖源:pixabay)

據申萬宏源的統計,規上工業企業負債增速與A股(非金融)企業資本開支增速趨勢高度相關,8月規上工業企業負債增速4.6%,爲2016年7月以來新低,也與歷史上底部區間相當(2016年、2019年)。

庫存大,經營困難,企業減少投資是正常的產業邏輯,但投資增速到多少見底,歷史經驗不一定可靠。肉眼可見的是,企業依然在廝殺,在纏鬥,在極致內卷的道路上,卷生卷死。而如何破除內卷,還看不到破局之策。

全世界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最重要的錨點都是就業。美聯儲理事庫格勒稱9月26日就表示,不希望就業市場進一步走軟,美聯儲將關注重點從通脹轉向就業是合理的。

對中國來說,就業更重要,因爲涉及穩定這一最大的社會主題。

就業現狀如何呢?

9月20日,財新網援引國家統計局的數字,8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SY率攀升1.7個百分點至18.8%,連續兩個月創2023年12月公佈這一數據以來最高;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歲勞動力SY率上升0.4個百分點至6.9%,爲5月以來最高;30—59歲勞動力失業率則維持在3.9%不變。

據財新分析,國家統計局曾於2023年下半年暫停公佈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年齡組數據,又於2024年初恢復公佈口徑調整後的分年齡段失業率。考慮到中國16—24歲城鎮人口中,在校學生近6200萬人,佔比六成多,舊口徑不能準確反映進入社會真正需要工作的青年人的就業失業情況。因此主要調整了兩方面:一是在統計中剔除在校學生,二是將25—59歲勞動力失業率拆分爲25—29歲和30—59歲兩個年齡組分別發佈數據。

調整口徑後的分年齡段失業率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季節走勢。但問題仍然存在,內卷依舊,現實沒變。

(圖源:pixabay)

9月14日,國家統計局還公佈了一系列的經濟數字,比如房地產、比如消費,幾乎都在下滑,這些我們過去分析過很多次了,不再贅述。

有時候,數據不好也是好事,起碼讓大家清醒一些,也可以改變一些做法。經濟週期之所以存在,就是在預期——現實,波峰——波谷之間調和的結果。

數據弱到一定程度,就會成爲預期扭轉的契機,政策出臺的前兆。

按照9月26日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的重要會議的說法,當前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所以纔有了這次超預期會議,有了超預期的政策。

經濟目標,悄悄變了

很多人期待強刺激,9月24日開始的一系列政策就屬於強刺激,從股市到樓市,強得要命。

如此之強,不僅是強心針還是強心火箭筒,是爲了完成目標。根據重要經濟會議的表述,所有的刺激政策,最終彙總爲一個目標: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從兩個月之前的堅定不移到努力完成,四字之差,目標已然改變,有的手段依舊堅持,有的不再堅持。

(圖源:pixabay)

從總量目標來看,想要完成全年保5的目標,並不容易。據國信證券的統計,2024年8月,GDP同比增速已經降爲4.3%。

既然總量目標已經變成努力了,那眼光就應該從總量上挪開,看看真正要堅持的事情。

進一步拆分看,重要經濟會議最主要的結構目標可以分爲兩個,一個是資產價格,一個是就業(民生)。幾乎所有政策都是圍繞這兩方面展開的。

關於資產價格有兩句話是重點,一句是“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一句是“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

(圖源:pixabay)

具體做法9月24日的央行等三部委新聞發佈會已經說得足夠明白,我們第一時間在視頻裡做了解讀,葉檀財經則在9月28日的檀幾條裡面做了相應的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視頻或者相關文章,這裡不再重複。

關於就業,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這個目標的重要性和資產價格不相上下。

實際上就在9月24日的發佈會之後,第二天就出臺了《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的文件,俗稱就業“二十四條”。

在中國,一般提戰略優先,往往意味着短期目標的重要級別非常靠前。就業“二十四條”裡面明確提出:

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爲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

解讀一下這句話:

第一,單純看GDP論英雄的時代過去了,就業目標是新的標準;第二,未來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把提高就業當成核心因子,這和提振資產價格幾乎是一樣的。

看重就業的原因,是因爲就業問題大。看過就業“二十四條”的人可能會發現,內容非常有針對性,也很現實。

就業“二十四條”提出了就業目標,以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爲着力點,以不發生規模性失業風險爲底線。

一個現實矛盾,一個是政策底線。

具體怎麼解決呢?

靠國企,靠新質生產力產業,靠高校擴容。

就業“二十四條”提出,要發揮國有企業的就業引領作用。國企目前的經營狀態算不上好,但要承擔社會職能,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承擔。

(圖源:pixabay)

這種承擔導致的新現象是,爲了減輕國企負擔,國企的工資或者待遇正在發生變化。金融行業的降薪是最顯眼的,除了金融行業,各行各業的國企大概率在降薪,用經濟觀察報2024年1月8日的文章標題描述就是:改革目的不是降薪,而是市場化。

市場化長什麼樣?起碼私營企業和國資企業之間的薪酬差距不能這麼大,隨着國企薪酬改革朝着市場化改革,希望兩者之間的喇叭口有所縮窄。

9月27日的求是雜誌,有一篇專門解讀工資分配的文章。

文中提出完善國有企業工資分配管理制度,進一步規範薪酬分配秩序。2024年1月16日發佈的《中央企業工資總額管理辦法》非常重要,裡面第十九條是:

工資總額在預算範圍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原則上增人不增工資總額、減人不減工資總額。

看看,大概率是下降。在國央企擔負就業問題的背景下,原則上增人不增工資總額,意味着平均每個人的工資都會下降,且招人越多,平均工資越低。

據供應鏈金融統計,截至2023年,我國各類央企共243家,約有員工3390萬。爲了促進就業,在可預見的將來,央國企的人員數量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圖源:pixabay)

央國企之外,擴招歷來暫時解決就業問題的好辦法,尤其針對SY率高的非高校羣體,簡直是對症下藥。

在就業“二十四條”裡面,提出要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規模。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又回來了。

最後一個關鍵領域是新質生產力。從無到有,開闢更多賽道,自然能夠創造更多崗位。2024年大熱的低空經濟就是典型代表。

本來無人駕駛之類的也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但實際做下去發現一增一減,在創造新崗位的同時,也在減少舊崗位。現在數以千萬計的外賣員,網約車司機,在無人駕駛時代,也許面臨着更大的考驗。

此外,還有諸如引導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等舉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再倡議結合創造就業,似乎順理成章。

儘管近期的經濟會議和924央行發佈會都沒有提及產業政策,但從就業目標中可以找到實際的產業政策的蛛絲馬跡。

(圖源:pixabay)

2024年還有一個季度,新經濟線索呼之欲出。過去從供給端入手的刺激思路,已然過渡到需求端入手的刺激行爲。

具體鏈條是:

通過提高資產價格(解決就業)——提高收入,促進消費——從需求角度,解決供給問題——消化產能過剩,削除內卷——打破通縮螺旋。

上述鏈條如能實現,皆大歡喜,股市等資產不僅會受刺激上漲,更會有基本面支撐,形成真正的上漲循環。

但現實可能遠比想象的複雜且殘酷。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也有數次牛市激情,終歸回到現實。

這兩天,上面這張圖傳播度非常廣,很多人期待此圖中蘊藏着中國股市的當下。姑且不說看圖說話、借鑑對比的實際意義有限,即便能夠重演日本曾經的歷史,拉長維度看,幾個月的激情褪去,股市又回到了谷底。

我們此前分析過,日本股市樓市最終起來靠得並不是自己,而是外資的拉擡,以及地緣政治的變化。直到今天,日本內需也沒起來。

中國不可能享受到日本的外資待遇,這意味着,不可能和日本走出相同的走勢。

最近,很多經濟學家提出10萬億刺激政策,這說明,在很多人眼中主要是因爲刺激力度不夠,得用更猛的藥。好了,猛藥來了,僅就當下而言,樂觀點可以,但不能脫離現實,畢竟每個人都要在現實裡觀照夢想。

現實需要一點一點驗證,一點一點實現。汪曾祺說,等人、釣魚、坐牛車,這是世間“三大慢”。

激情過後,還想坐“牛車”,得禁得起慢的折磨。

(圖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