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爆改”傳統文化,分幾步?
中青在線記者 溫維娜
從幼兒園開始玩泥巴,長大後竟然能把泥巴做的傳統臉譜“變身”成時尚裝飾,甚至走進了西方咖啡館;從大學畢業後纔開始學習燒製琉璃,一年後就能把傳統醒獅做成Q版戒指戴在指間;
近日,在中國青年報推出的“青春小店”視頻節目中,京劇彩塑臉譜代表性傳承人趙楠和琉璃手藝人王涵分享了自己“爆改”傳統文化的故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1000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5.8%的受訪青年感覺近些年非遺更火更“出圈”了,82.9%的受訪青年期待更多年輕人加入守護和傳承非遺行列。據記者觀察,一些熱愛非遺的年輕人還把傳承和繁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作事業來幹,讓傳統非遺變得潮範兒十足。那麼,這些年輕人是如何“爆改”傳統文化的?
節目中,出生於京劇彩塑臉譜世家的趙楠坦言:“一定要將傳統文化創新到它之前不曾到達的領域。”趙楠從小就跟着爺爺在京劇彩塑臉譜裡摸爬滾打,在她的印象中,爺爺和父親製作的臉譜特別精美,但只會出現在紀念品攤、茶館、老北京火鍋店。
京劇彩塑臉譜代表性傳承人趙楠在中國青年報“青春小店”節目現場展現自己的新作品。
如何打破這一刻板印象,豐富臉譜出現的場景?趙楠開始“做加法”,她將傳統臉譜與現代空間藝術結合,製作裝點城市生活空間的打卡牆和快閃空間;她將京劇元素和二次元文化的結合,創作卡通小龍“轟隆隆”,並在2023年北京國際文旅消費博覽會上獲得無數關注和好評;她徹底打破傳統泥塑的製作工藝,用陶瓷代替泥塑,解決了作品容易風化變脆、老舊褪色的弊端,讓創新後的非遺作品更易保存和傳播。
和趙楠一樣,王涵雖入行時間不長,但也認同創新的重要性。當被問到接觸琉璃這項非遺技藝的初印象時,王涵腦中浮現出一個破舊的工廠和爲數不多的老匠人。這是她初學時,去山東淄博調研時看到的場景,“工廠裡沒有一個年輕人”。
琉璃手藝人王涵在線下工作室中開展授課、體驗活動。
在王涵看來,只有創新,才能讓這門號稱“火中雕塑”的非遺技藝被更多人看見。她嘗試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琉璃作品中,製作成年輕人喜歡的飾品。同時,她還在線下工作室中開展了授課和體驗活動,讓更多的人在手把手體驗中瞭解這項文化。
做開拓者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談到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時,趙楠和王涵都表示,他們面臨着來自經濟、技術和家人的壓力。然而,他們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夢想和追求。
爲了節省創業成本,王涵選擇1688購物平臺作爲自己的“創業搭子”,在平臺上購買一些性價比較高的原材料;爲了讓新作品更完美地呈現在大衆面前,趙楠從北京跑到江西景德鎮成立新的工作室,在粉塵和高溫中反覆打磨新作品,常常一頭土一頭汗;爲了讓更多人瞭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趙楠將京劇彩塑臉譜的譜式融入現代動畫,王涵開通了新媒體賬號,成爲一名文化博主,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讓普通人更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背後的意義。
如何讓傳統文化持久風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非遺專委會副秘書長李媛媛現場爲年輕人支招。李媛媛認爲,非遺並不是過去的東西,而是流淌在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她鼓勵年輕人要勇於擔當和創新,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她建議有創業想法的年輕人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在堅守中創新,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守正創新的時代精神,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