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i人”還是“e人”?跳出“i”和“e”的限定

伴隨着MBTI人格測試的大火,很多人都給自己貼上了“i”人或“e”人的標籤。MBTI人格測試雖有心理學依據在身,但我們仍需科學、理性地看待。青少年時期是發展的時期,多變的看法和靈活的思維是這個階段的特徵。因此,青少年們也需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性格,跳出限定,突破限制,以更開放的心態,積極探索自身的無限可能。

案例

初一的小夏參加了一個小學同學的生日會,回家後一直悶悶不樂。原來,小夏的同學請了20多個好朋友,多數是“e”人、“社牛”,他們玩得都很嗨,而她是個“i”人,和其他人也不熟悉,只能各玩各的,感覺尷尬和無聊。她決定以後再也不參加這樣的聚會了,但內心又有些羨慕“e”人,一度糾結要不要改變自己。

在社會上,人們似乎對自己或他人的內傾型人格缺少足夠的認可和包容,因此,有些擁有內傾型人格的人會受到社會期望影響,希望自己能更加外向,更擅長社交。

實際上,內傾型人格和外傾型人格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性格是可以發展和變化的,我們不必給自己貼上一個固定的標籤,或對他人形成不必要的偏見。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力,可以通過探索和努力,更好地發展和完善自己的性格,成爲更完整、更成熟的人。

是人格測試 不是人格定論

“i”人和“e”人是基於MBTI人格測試的分類。

MBTI是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縮寫。“i”代表Introversion(內傾型),“e”則代表Extroversion(外傾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向和外向。

嚴格地說,MBTI人格測試中的人格指標包含4個維度:除了“i”和“e”,還有感覺(Sensing,S)/直覺(Intuition,N),思考(Thinking,T)/情感(Feeling,F),判斷(Judging,J)/感知(Perceiving,P)。

通過這個測試,我們可以瞭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優勢,但這不是絕對化的。畢竟,MBTI人格測試採用的是二選一模式,不僅信度、效度較低,還忽略了人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強行將人們的性格分類。

許多心理學專家也認爲MBTI人格測試的科學性值得商榷,它並不能完整地覆蓋所有人的性格特徵。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的性格可能介於內向和外向之間,也許會在某些場合展現出內向的特質,在另一些場合展現出外向的特質。

撕掉標籤 打破限制

如果根據一個測試結果就給自己貼上標籤,這實際上是自我設限,會使自己擁有的潛在能力無法真正發揮出來。

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立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體長的100倍以上;接着又在跳蚤上方罩了一個透明玻璃罩,跳蚤在跳起時碰到了玻璃罩,無法跳出。

在反覆多次實驗後,跳蚤不斷改變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以下。之後,科學家逐漸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後主動改變跳起高度。當玻璃罩的高度接近桌面時,跳蚤已無法再跳起了。

最後,即便科學家把玻璃罩移走,跳蚤也無法跳起來了。實驗中,跳蚤的這種行爲就叫“自我設限”。

從上文“跳蚤效應”中可知,如果一個人認定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對自己形成不合理的信念和偏見,在遇到難事時,會成爲他逃避退縮的理由,極大地限制個人發展。因此,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改變來轉換這種不合理信念和偏見:

把“我就是這樣的人”改成“這是以前的我”

把“我不行”改爲“我可以試一試”

把“我沒辦法”改成“我努力想想辦法”

把“我怎樣怎樣”改爲“我選擇怎樣怎樣”

把“雖然我想……但是我怕……”改爲“雖然我怕……但是我想……”

理想性格“養成記”

我們要有成長型思維,相信每個人都有發展和成長的潛能,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和努力來提升自己。

美國心理學博士本傑明·哈迪在《性格修正》一書中提到:性格的真相是,性格可以、應該也確實會改變。目標塑造身份認同,身份認同塑造行動,行動會塑造你現在和未來的性格。

我們要展望和規劃未來,誠實地問問自己:到底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爲什麼要做這件事?這件事的意義、使命、目標是什麼?這個目標是否契合自己最終要做成的事情?哪些事情是未來的自己不會去做的?如果不做這些事情,能否爲自己真正的願望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同時,我們還要挑戰自我,勇敢跳出眼前的舒適區,去接觸不同的人,嘗試新的事物,獲得新的經歷。例如,內向的人可以多嘗試在公共場合發言,或參與團隊項目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能,而外向的人可以嘗試獨處。

我們往往因爲害怕被評價、失敗而不敢嘗試新的領域或活動。然而,正是這些挑戰與嘗試,能讓我們發現新的自我,拓展自己的視野與認知,使自己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更強的適應性。

實現內心自洽

追求卓越的過程中,也要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覺察自己是否達到了自洽的狀態,是否認可和悅納當下的自己,是否通過改變獲得了滿足感和幸福感。

案例中的小夏就陷入了一種糾結矛盾的狀態中。我們可以追求更完善的性格,但並不意味着強迫自己改變原有的性格特徵。

每種性格都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我們應保持現實和合理的期望。如果改變造成了新的自我否定和內疚情緒,增加了內心的衝突,那麼,我們就要重新思考自身的目標,採取切實可行的行動,讓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達到和諧狀態。

無論我們是“i”人還是“e”人,都應該在追求個人成長和心理健康的道路上,秉持真實和尊重自己的態度,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性格特徵的轉變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努力、時間和耐心。從接受和珍視自己的獨特優勢性格開始,慢慢進行調整和改變,不過分固守某一種性格模式,也不過分追求外界的認可,靈活調整,以適應不同的學習及生活需要。

在這個充滿變化與挑戰的時代裡,我們不應該被任何標籤所限定,而應該勇敢地追尋自己的夢想與目標。讓我們跳出“i”與“e”的限定,用更加開放、包容、真實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挑戰與機遇。

撰文 | 趙秀娟

責任編輯 | 王佳璇、趙青雲

運營編輯 | 趙青雲

質量審覈 | 業蕾

❖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

現訂購2024年

限時2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