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登強震啟示:北市老宅密度六都之冠 遇震「這原因」可能使災情慘重?

連建築抗震技術享譽國際的日本,在這次能登半島的規模7.6強震中,危老建築也難逃大規模損壞。美聯社

當老宅遇上強震,恐如骨牌般轟然倒塌,就連建築抗震技術享譽國際的日本,在這次能登半島的規模7.6強震中,危老建築也難逃大規模損壞。換作臺北,老宅密集度高、外加地下水潛藏的「液化」危機,情景其實極度相似,破壞程度恐難以想像。

日本新年慘遭強震衝擊,至今一週過去,死亡數字已飆破200,仍有100人失蹤,而流離失所、暫居避難所的災民,超過2.6萬名。《京都新聞》報導,受到暴雪與道路毀損影響,石川縣有至少3100人與外界隔絕,集中在重災區珠洲市、輪島市,當地的供水、供電,也尚未恢復穩定。

截至1月8日,石川縣政府統計,超過1300棟建築於震災中毀損,包括深受旅客喜愛的輪島朝市,千年歷史的木造建築,因強震與火災大幅毀損。

石川縣災害對策本部會議。取自Youtube@Ishikawa Pref

日本抗震建築標準獨步全球

當外媒對日本防震建築盛讚有嘉,避免更嚴重的破壞,日本國內依舊深刻檢討,指出石川縣珠洲市、輪島市當地老宅,未符合最新的抗震標準,尤其當地人口高齡化、較偏遠地區,建築的抗震翻修並不完善。

日本是全球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國家之一,因此建築的抗震規範,可爲領先全球。《國家地理》雜誌報導,早在1923年,經歷規模7.9的關東大地震,14萬人死亡、東京幾乎夷爲平地的慘痛教訓後,日本政府首度引入建築防震條例。1981年通過《建築標準法修正案》,規定建築抗震條件應高過震度6、7,建築應僅輕微損壞,仍可正常使用,若遭受強度更高的地震,樓房也不至於倒塌。

這項修正案成爲分水嶺,1981年6月前興建的建築被稱爲「舊抗震」(舊耐震),其後興建爲「新抗震」(新耐震)。另外,爲加強木造房屋抗震能力的規範,2000年再度更新修正法案。

危老建築密度高,「液化」再擴大災情

只不過,這次重災區珠洲市,截至2018年數據,該市約6000棟建築中,僅51%符合「新抗震」標準,至於輪島市,截至2022年,僅46%符合。《每日新聞》報導,若放大至全日本,符合新抗震標準的房屋佔比達87%,凸顯珠洲市的危老建築密度相當高。

不僅如此,當地樓房多屬木造建築,本就脆弱,「日本抗震診斷協會」調查指出,木屋即便符合1981年新抗震標準,若未更新至2000年的修正標準,一旦遭受震度6地震,倒塌風險仍高達八成。

再加上,當地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占比,爲石川縣最高(51.7%),且空屋率高達兩成,在在都讓翻修至最新抗震標準,難上加難。考慮到2020年12月開始,能登地區持續爆發地震,2022、2023年皆發生震度6左右地震,早已削弱建築的抗震條件,居民無力維修之下,危老建築更加脆弱。

雪上加霜的是,能登半島是知名的溫泉鄉,地下水豐沛,若受到強震侵襲,恐引發「液化現象」,導致地面陷落、房屋傾斜,災情擴大之外,更不利後續救災。

東京大學專研抗震工程教授楠木浩一赴災區考察後,向《讀賣新聞》表示,多數老舊木屋都受到破壞,重則整棟崩塌,輕則底層毀損,當地更發現混濁泥水,溢出地表的液化跡象,「強震加上糟糕的地面環境,造成慘重的破壞。」

臺北老宅密集度六都奪冠,強震來倒一片?

反思臺灣狀況,若強度差不多的地震襲擊臺北,六都之中老宅密度最高的地區,老舊房屋恐倒塌一片。

內政部2023年第三季統計資料,全臺屋齡超過30年的老宅超過483萬,佔總數52.8%,平均屋齡33年。六都之中,臺北市以密度72%奪冠,新北以近83萬戶,拿下總額排名第一。雙北老宅加起來,總數達148萬餘宅,佔全臺三成。至於屋齡50年以上的危老建築,臺北市有14.6萬宅,新北也有12.6萬宅。

1999年的921大地震後,政府已修法調高建物的抗震標準,要求耐震係數達0.24G,約等同承受5級強震。雖說與日本1981年新抗震標準仍有落差,但已相對安全。然而,在此之前興建、屋齡30年以上的老宅,建築抗震法規並不完善。尤其,臺北位處盆地、地下水含量高,一旦爆發強震,恐出現與能登半島地震相同的「液化」現象,導致災情更加慘重。

「地震不會傷人,房屋纔會。」雖說地震恐引發慮山崩、海嘯、土石流,但這句話依舊精準描述,地震時絕大多數死傷的原因,往往是倒塌的房屋。因此,日本政府積極修改建物抗震標準,避免住家成爲奪走居民生命的兇手,而同樣位處地震帶的臺灣,翻修老宅、提高抗震標準,恐已刻不容緩。

(本文出自2024.01.11《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