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分析/睽違7年的醫院評鑑 史上最煎熬、最難評、最難公佈
睽違7年的醫院評鑑今天終於出爐,衛福部長薛瑞元宣佈,臺北區醫學中心增加臺北慈濟、雙和醫院,北區則因爲區域人口增加,新增新竹臺大分院,總共有3家醫院升格醫學中心,三月一日起生效。圖爲雙和醫院外觀。記者陳正興/攝影
醫學中心每四年評鑑一次,受新冠疫情影響,距離上次評鑑已經七年。112年度醫學中心評鑑原本預計去年十二月公佈評鑑結果,一路延宕,從今年一月中旬、一月底,如今邁入二月,直到上週衛福部才鬆口,農曆年前一定公佈,如今終於在春節假期前兩天迎來結果。睽違七年醫院評鑑,不但是史上最煎熬,也是最難評,最難公佈。
睽違7年的醫院評鑑今天終於出爐,衛福部長薛瑞元宣佈,臺北區醫學中心增加臺北慈濟、雙和醫院,北區則因爲區域人口增加,新增新竹臺大分院,總共有3家醫院升格醫學中心,三月一日起生效。國內原本醫學中心19家,加上臺北慈濟、雙和醫院、臺大新竹分院,三月一日起,全臺醫學中心有22家。
評鑑結果難以揭曉,主要是今年排名出現變動,引發一波醫界角力。如今公佈結果,塵埃落定,但難掩操作痕跡。
衛福部沒有立即公佈結果,先是擔心結果引發醫界不滿,影響總統大選,延至選後公佈,所以有今年一月中公佈之說。但選後各方勢力影響不減,臺北區醫學中心名額出現各式數字排列組合,從「8+1」,增額錄取一家,讓萬芳和北慈都入列;到「8+2」,再增加雙和醫院;再到「8+3」,即北醫體系三家醫院全部上榜,都有傳聞。
時間回到去年11月底,初步評鑑分數出爐,臺北慈濟分數超前萬芳醫院,若臺北區醫學中心名額只有八家,「北慈上、萬芳下」的傳聞沸沸揚揚。
萬芳醫院由北市府委託北醫經營,成爲醫學中心已廿年,北醫體系日漸茁壯強大,同體系的雙和與北醫附醫皆有心問鼎醫學中心,「北萬雙」雄心壯志,初步分數竟然落後,全數落馬,甚至連原本就是醫學中心的萬芳醫院也未必能保下寶座。
但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現任部長薛瑞元、次長王必勝皆爲北醫校友,多人「在朝爲官」,竟然「連一家醫學中心都保不住」的指責聲甚囂塵上,整個醫界都等着看事件如何發展。
近日各種傳聞和放話不斷,包括臺北慈濟和萬芳的分數極其接近,「比到小數點第二位。」衛福部長薛瑞元也公開表示,評鑑分數「鑑別度太低」,間接證實兩院分數接近的傳言。在分數尚未定版之前,衛福部是否透過微調改變成績?醫界普遍認爲不無可能。
也因此,衛福部尚未正式公佈評鑑結果時,臺北慈濟於接受媒體採訪時直接「承認」評鑑分數超過萬芳,此舉不符醫界行事慣例,外界有人研判,北慈擔心北醫的影響力,恐成被犧牲的對象,於是「先講先贏」。
臺北慈濟表態後,本屆醫院評鑑結果成爲衛福部更燙手的山芋。一旦傳出臺北區醫學中心將採取擴增名額方式,除納入臺北慈濟,萬芳及雙和醫院也入列,形同「北萬雙」全數保送上壘。此舉驚動醫界,許多大老直接向行政院高層反應,認爲增加醫學中心名額打破評鑑規則,也影響健保給付,實不可取。
外界觀察,衛福部在公佈結果前已開始對外釋放訊息,包括研議取消醫學中心家數上限,針對醫學中心評鑑將進行翻修,研判就是爲醫院評鑑最後結果預作準備。就連公佈時機,也有解讀,原應去年底公佈,遭逢總統大選而延後;選後又沒有馬上公佈,很難不令人連想,是不是各方勢力「喬不攏」,必須「喬」好再公佈。
「醫院評鑑制度行之有年,要改不是不行,但應提前規畫,不是意有所圖時,突然說要改。」一位醫界高層人士指出,醫界認爲此次操作痕跡明顯,只是大家心照不宣,但如果此一規則打破,未來中區、南區醫學中心評鑑時都採用此作法,國內醫學中心的公信力和聲譽將大打折扣。
健保署估計,每增加一家醫學中心,健保約多支出5千萬至1億元,今年健保總額已談定,再增加醫中家數是否意味健保點值下降,醫事人員的辛勞成果又將再度被犧牲。
瞭解醫院生態的人士指出,醫學中心桂冠爲各醫院兵家必爭,不僅爲了健保給付,名聲更至關重要,醫院評鑑通過與否,攸關醫院顏面,每位院長皆戰戰兢兢,幾乎用盡所有心思及力氣。
此次北醫體系的萬芳醫院、北醫附醫、雙和醫院同時加入評鑑,資源分散,恐也是結果不如預期的原因之一。如今雖然是靠着影響力強度關山,孰不知這是否爲臺灣醫療政策之福,醫院成爲醫學中心後,包括部分負擔、急性及加護病房費用等都隨之增加,這是否又爲全民之福,值得深思。
衛福部公佈醫學中心評鑑目的與方式。圖/衛福部提供
衛福部公佈臺北區醫學中心評鑑成績相近,均達醫學中心評定標準。圖/衛福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