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長城保護有了智庫支撐

央廣網呼和浩特10月20日消息(記者邵玉琴)長城跨越兩千年、縱橫數萬裡,凝聚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衆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那麼,內蒙古境內長城有多長?長城分佈有多廣?如何進行長城保護?

10月19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座談會暨內蒙古自治區長城保護研究會成立大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行。全國長城沿線專家、學者及相關機構代表100多人匯聚一堂,共同探討長城保護、文化研究及活化利用,並就內蒙古長城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出諸多寶貴建議。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凝聚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衆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內蒙古自治區長城保護研究會名譽會長張院忠表示,內蒙古是北方長城的重要所在地,其覆蓋範圍廣、長度長、年代久,長城是內蒙古的文化名片。

據記者瞭解,內蒙古境內長城從春秋戰國的燕、趙、秦到漢朝、北齊、隋、金、明等11個歷史時期均有修築。並從東北大興安嶺一直延續到西部的阿拉善左旗,分佈在全區12個盟市76個旗縣區。長城總里程7570千米,佔全國總長度三分之一。

“放眼歷史長河,長城沿線不同民族,不同生產方式,不同制度與文化間的交融碰撞,呈現出一幅壯美生動、多元一體的民族融合畫卷。”內蒙古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寶力格認爲,長城內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既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壯大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生動寫照。

致力於長城學研究的中國長城研究院院長、東北大學教授趙琛的蒞臨及主題演講令人期待。此前,他獨特的長城見解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長城是‘兄弟之間的院牆”,而不是國境線。””長城兩邊皆故鄉。從國土空間上講,不宜稱‘長城內外’,而稱‘長城南北’‘長城東西’更爲合適。“長城很古老,長城學卻很年輕。”……

在本次座談會上,趙琛就中國曆朝歷代修築長城的原因、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分界線、萬里長城東西起點和《義勇軍進行曲》最初誕生地等內容展開精彩論述,爲人們闡釋了豐富而生動的長城文化內涵。

此外,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從不同領域分享了他們在長城文化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新任內蒙古長城保護研究會會長高曉梅表示,新成立的內蒙古自治區長城保護研究會將會同歷史、考古、文博戰線的專家學者深入開展長城的研究,爲內蒙古長城保護、管理、宣傳、利用、開發、研究等課題提供更多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