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市裡的文藝打卡地,遇見老重慶

南岸區有個“網紅打卡地”,懷舊復古的場景分分鐘拍出文藝大片。

這就是長生橋老糧倉建築羣。

人們被它的外表吸引,卻鮮少有人認真去了解它的故事。

今天巴適君帶大家走進這個“時間博物館”,一起看看它的來時路。

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中國解放初期的經濟、政治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物資緊缺,柴米油鹽都得憑票供應。

俗話說“糧倉富,天下足”。

糧倉是“計劃經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擔負着存儲、發放糧食的重要任務,承載着一個時代的特殊記憶。

從“計劃經濟”中走來的人應該還記得曾經攥着糧票去糧站換米的場景。

那個時候,不說糧油米麪,連小孩饞嘴想吃一顆糖都需要用家裡的糧票去購買。

圖源網絡

隨着時間推移,中國的經濟騰飛,糧食供給足夠,糧票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長生橋糧倉建築羣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2018年已被列入重慶第二批歷史建築名錄。

歷盡風風雨雨,小小糧站走過了快一個甲子。

最多的時候有17座糧倉,其中包括3座老式糧倉和5座糧站建築,爲磚混木結構,包括磚圓倉和房式倉。

糧倉旁邊的糧站宿舍至今還住着一些老工人,他們大多已經70多歲高齡,午後時常都會去糧倉逛逛,擺擺龍門陣,重溫青蔥歲月。

雖然不復曾經的門庭若市,但他們仍舊堅守着責任,時常會有貨車開到門口,工人忙上忙下地搬運貨物。

現在的長生橋糧倉刻滿了歲月的痕跡,並沒有受到太多人爲的干預。

每個糧倉都像旁邊古樹的年輪一樣,記錄着自己的歷史,裝着糧庫工人半輩子的回憶。

用石灰膩子刷過的外牆很多地方都已剝落,露出下面的磚石;落葉和青苔點綴着黑色的瓦頂;曾經堅固的鐵門也已經被侵蝕得鏽跡斑斑。

糧倉與糧站之間的夾縫中長滿了雜草,時不時竄出一隻貓來,不親人也不怕人。

也正因着這歲月蹉跎,這裡才更顯復古韻味兒,昔日老糧倉搖身一變成爲新晉網紅打卡地,不少遊客慕名前來。

走在這裡,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時間的厚重,隨手一拍,就是一張文藝照片。

靠在青磚築成的牆上,靜聽青苔肆意生長的聲音。

兩個糧倉之間建有共用水泥樓梯,中間的間隙就成了樹的窗戶。

坐在小巷旁的樓梯看書,曬着冬日暖陽,讓生活與這裡的時間一同停滯下來。

寅吃卯糧、挨凍受機的日子已經過去,但“不浪費糧食”的箴言刻在了每個中國人的基因裡。

那些伴着糧食香氣的故事被掩沒在山城中間,而這些遺留下來的時代符號被相機攝進人們心裡,已經有了新的使命。

/ 打卡地址/

長生橋糧倉建築羣

地址:長生橋地鐵站1號口步行/打車到重慶陸佰利商貿有限公司

門票:免費

/ 文末話題 /

你去過長生橋糧倉建築羣嗎?

編 輯EDITOR

六 六

攝 影PHOTO

六 六‍‍‍

設 計DESIGNER

芥 末 拿 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