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變成廢柴,可太有意思了

前不久給大家聊了片名不得了的《美國內戰》,有的小夥伴看過之後對電影劇情無限吐槽,甚至有點後悔買票去影院看。

其實同檔期的還有一部國產電影,集結了俊男美女實力派,導演和編劇雖然尚未算得上大牌,但他們依舊憑藉細膩的敘事手法,博得了不少觀衆的好評,影片還在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上獲得了最佳影片獎。

只可惜它的票房不算出衆,爲了不讓小夥們錯過,今天就決定跟大家聊聊正在上映的——《走走停停》。

----------以下部分涉及劇透,選擇閱讀----------

這是胡歌繼《不虛此行》之後,又一次飾演一位落魄的編劇,吳迪。

他堪稱廢柴中的廢柴,炮灰中的炮灰,寫了十年劇本,始終得不到賞識,好不容易有拿得出手的作品,結果還被人無情剽竊。

談了多年的女朋友眼看他多年來一無是處,也決定與他一刀兩斷。

吳迪思來想去,決定返回老家發展。

他以爲憑藉自己的多年經驗,在老家能實現“降維打擊”,但不想他這一gap,就再也沒翻身,父親託人介紹的工作他也看不上,於是徹底變成了大齡“家裡蹲”。

一次偶然,他遇到了老同學馮柳柳,對方是個電視臺紀錄片製作人,最近正在找感興趣的人物素材。

兩人聊了幾次,馮柳柳建議吳迪不妨自己做導演,把手中閒置的劇本拍成電影,而她則在一旁全程記錄,試圖用一部專題片《回故鄉的人》,總結出當代中年人返鄉後的真實生活現狀。

百無聊賴的吳迪忽然受到鼓舞,他悄悄“黑”走了父親的私房錢,讓母親做女主角,又請了當地話劇團的臺柱子做男主角,以自己家爲主要拍攝場景,開始執導自己的處女作《似是故人來》。

一個臨時組建的草臺班子,轟轟烈烈地製作一部理想中的作品,這樣的劇情我們在其他電影裡見過太多了,以至於會預設一個熱血沸騰的過程和結局。

只不過,《走走停停》並未走此套路。

影片中的兩部戲中戲,像是吳迪的兩個橫切面,細膩地展現這個“北漂失敗者”的一切。

他指導的劇情片《似是故人來》,是他理想化的那面,黑白影像、4:3畫幅、低機位、仰角、固定鏡頭……儘管拍攝成本低廉,但還是用盡一切手法去致敬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

而以他爲主角的紀錄片《回故鄉的人》,則是他生活化的那面,充滿了混亂、無序、否定、意外……儘管吳迪試圖保全身爲導演的顏面,但還是逃不過馮柳柳的捕捉真實的鏡頭。

某種程度上說,從這兩個橫切面足以看出吳迪身上的那種擰巴。

作爲有着十年經驗的北漂,他習慣性地遵循“出門在外人設都是自己給”的生存法則,逢人就談弗洛伊德,把待業狀態稱爲gap,把大齡一事無成美化成“隱藏實力”和“大器晚成”。

就連面對相識已久的老同學馮柳柳,他都會無數次嘗試在紀錄片鏡頭前把自己的逼格拉滿。

而作爲返鄉之人,吳迪卻甩不掉與家庭的那份連接,他不情不願地跟着父親去託人謀份工作,被迫直面來自母親的各種大實話,在強過男人的妹妹面前沒有任何話語權。

同樣是在馮柳柳的鏡頭面前,他故作淡定地給母親一筆孝敬錢,但其實這筆錢是提前從母親那裡借來的,目的就是爲了在鏡頭前裝裝拿錢給父母花的樣子。

可以說,吳迪身上凝聚了當代一部分中青年人的特質——

不論你在外是何等光鮮亮麗的Mary、Linda、Kevin,回家都要經歷來自世俗標準的洗禮,這也是影片中悄無聲息打動觀衆的特點之一。

要說吳迪身上有什麼難能可貴的優點,大概就是他在摸爬滾打中形成的驚人樂天性格。

自己的原創劇本被人剽竊,他就專門去影院看看人家到底抄走了哪些段子;女朋友跟他恩斷義絕,他也只是禮貌地把人送上車道別;拍電影時遇到場地使用時間衝突,那就帶着人馬去別的地方拍點另外的戲。

總之,無論生活如何讓吳迪不堪,他似乎都能用一種出人意料的豁達,甩掉世俗的眼光,讓自己脫離窘境。

這像極了當代年輕人的精神狀態,當全社會都在潑灑“努力就會有收穫”的雞湯時,他們卻說“努力不過是一個奴出兩份力”。

影片的前三分之二劇情,就靠着吳迪的這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精神狀態,製造了不少微妙的笑點。

演慣了光鮮亮麗“男神”形象的胡歌,也讓觀衆看到了他塑造廢柴式主角的演技潛力。

在拍攝處女作的過程中,闊別家鄉已久的吳迪纔開始真正瞭解自己的家人。

妹妹雖然少言寡語,但每次都能語出驚人、一語中的,她一身的好體力撐起了全劇組的錄音工作。

爸爸雖然嘴上一直在唱衰吳迪的電影,但他一直出沒在拍攝現場附近,有次甚至爲了不影響拍攝收音,硬是在廁所躲了一個白天。

媽媽則是吳迪的情緒價值源泉,她把年輕時對錶演的熱情,用在了兒子的電影中,總是在不經意間說出一些人生大智慧,讓滿腦子困惑的吳迪豁然開朗。

《走走停停》的英文片名Gold or Shit,源自吳迪爸爸的一句對白:是金子,在哪裡都是金子;是坨屎,在哪裡都是坨屎。

這是他對兒子恨鐵不成鋼式的吐槽,也潛移默化地讓觀衆開始思考——成功的標準,是否就只能在“金子”和“屎”之間二選一?

按照傳統世俗觀念,吳迪毫無疑問是“屎”,年齡逼近40卻依舊一事無成,要家庭無家庭,要事業無事業,放着家裡安排好的穩定工作不做,偏偏要去追求什麼電影藝術,把前半生過得稀碎。

他也實在算不上什麼“金子”,一直未被人發掘,也從未散發出任何耀眼的光芒。

全社會都在要求大家鉚足全力向前(錢)奔,但好像都忽略了,我們對於“金子”的定義太過絕對,對“屎”的概念又太過寬泛。

半吊子的吳迪纔是生活中的大多數。

他雖然算不上成功人士,但看清了成功學的真相,他在“金子”和“屎”之間選擇做自己,走不動了就停下來,休息夠了就接着走。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和編劇並沒有把吳迪的另類人生哲學上升到熱血雞湯,而是用一種反高潮的方式詮釋了生活的偶然——吳迪媽媽在拍攝中途,因心梗突然去世了。

電影拍攝計劃被擱置,吳迪又回到了gap的狀態。

至於這期間拍攝的紀錄片素材,則被馮柳柳的領導擅自拿走,用拼貼剪輯的方式把吳迪塑造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北漂失敗者。諷刺的是,這個紀錄片還拿了業界獎項。

媽媽走後的日子,他一時不知該如何與父親相處,但最終父子倆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將擱置的劇情片補拍完成,這裡就不跟大家繼續劇透了。

影片結尾,彷彿一切從未在吳迪身上發生過,父親去世後,他選擇先謀生計,做了出租車司機,看似是又一次停下了,但他卻打開了電腦,開始創作新的劇本。

這或許就是人生最真實的樣子,允許一切發生,走了停,停下來接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