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真人秀罵黃磊,有點蠢
娛樂圈果然是最風水輪流轉的地方。
前不久,向佐終於憑藉純天然的喜劇天分,一轉低迷的口碑,上位新一代喜劇之王。
如今,黃磊又倒在網友們的重重審判之下,被質疑做飯難吃,“好味道”全靠演技。
何炅也因此被牽連。因爲常年在節目裡誇黃磊做的菜好吃,他被冠上“異食癖”的外號。
要說黃磊會做飯的大衆印象是從哪來的,還得從綜藝《嚮往的生活》說起。
據說曾有外國人看了這節目後大爲震驚,讚賞國內綜藝包容又開放,居然直接讓“gay couple”一起上節目養孩子,還這麼受歡迎。
這當然是天大的誤會。
這節目其實是黃磊和何炅一起牽頭做的真人秀,做了七季,沿用同一流程:在某個山清水秀的小鎮搞個民宿,然後邀請嘉賓來做客。
常駐班底是黃磊、何炅以及一兩個年輕藝人,各自分工也很明確——黃磊負責做飯,何炅負責當黏合劑,年輕人負責聽故事和幹活。
黃磊善廚的名號就是在這裡打響的。
幾乎每一期,都會出現衆人圍坐在餐桌前,對黃磊做的一桌子菜讚不絕口的畫面。
“好吃”聲不絕於耳。
而現在,這檔節目裡的諸多細節又被重新剪輯出來,成爲他做飯難吃的“證據”。
有些短視頻直接給出誇張的標題,說鹿晗的表情直接粉碎了“黃小廚”的人設。
內容是鹿晗吃肘子的一段畫面。
那次,黃磊用兩斤黃酒燉肘子,“一滴水沒放”,鹿晗大口吃着,露出如下的表情。
這被解讀爲“終於找到了肘子不好吃的原因,但又不能笑出來,只好勉強憋回去”。
隨後,黃磊熱情起身,想給他的米飯淋上一勺鮮熱的肘子汁,他趕緊伸手錶示“夠了”。
雖然鹿晗本人表示是“怕胖”,但不乏有人覺得這是因爲“肘子不好吃”而出現的婉拒。
除此之外。
孫紅雷點評賽螃蟹“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那英直抒胸臆,嫌棄雞爪“沒入味”。
都被歸爲是對黃磊廚藝的批評。
還有被討論最多的豆角中毒事件。
燉豆角時,黃磊試了菜,覺得有些老,疑心是宋丹丹忘記摘絲,後來特意多燉了會。
怎料到了晚上,宋丹丹和黃磊開始上吐下瀉,“膽汁出來了”,臉都綠了。
事後一分析,黃磊表示這是因爲豆角太老,已經有毒了,所以才釀成此禍。
但網友們已經看穿真相,他們猜測是試菜時豆角還沒熟,所以試菜的宋丹丹和黃磊中毒了;後來何炅等人吃的豆角熟透了,所以沒事。
這就讓人很不理解,一個經驗豐富的大廚,會不知道生豆角有毒這種常識嗎?
接着看,大家還發現他做飯很粗糙。
時而拿手攪拌雞蛋液。
時而直接捏爆西紅柿往鍋裡放。
而且常常研製“黑暗料理”。
要麼是往鍋包肉里加整個山楂。
要麼在衝米稀時用辣椒和胡椒當佐料。
反正一系列所謂的證據羅列下來,“黃小廚”這個人設已經搖搖欲墜了。
以至於他最近參加線下活動,臺下都有人貼臉輸出,對他高喊“豆角”“賽螃蟹”。
而過去對他手藝的誇讚,也被認爲是娛樂圈的人情世故,是話語權的具象體現。
人們不由得想起《武林外傳》裡的那一幕。
御廚諸葛懷揣先皇御賜的菜刀,名揚天下。誰知本人先天味覺失靈,做菜難吃至極。
被吹捧的不是菜,而是權威。
現在網上鋪天蓋地的討論,都在好奇黃磊到底會不會做飯,做飯到底好不好吃。
我的看法是,和娛樂圈大部分人比起來,黃磊肯定算得上是會做飯的那種。
看他在節目裡做飯,大部分時候還是很像模像樣的,至少手法嫺熟,菜式也有賣相。
但你要說頓頓都特別好吃,倒也未必。
他在節目裡呈現出來的,更多是人設。
看過這檔綜藝的朋友都知道,節目裡的很多交互都是在廚房和餐桌上完成的。
大家常常圍着廚房裡,一邊看黃磊做飯,一邊抒發自己的各種聯想與感悟;等飯做好了,便轉移到餐桌上,繼續以味道爲引子追懷往昔。
雖然它不是一檔美食節目,但食物確實起到了穿針引線、至關重要的效果。
爲此,節目需要一個明星大廚來掌控局面。
於是,有了黃磊所扮演的“大廚黃磊”。
爲什麼黃磊在節目裡永遠在做飯,並且願意接受來賓們隨意點菜?
因爲大廚要遊刃有餘,什麼都會做。
爲什麼大家吃到黃磊的菜,會不約而同地露出那種美妙而歡喜的表情?
因爲大廚做的菜,必須好吃。
至此邏輯閉環了。
並不是因爲他真的廚藝驚人,纔有了這檔節目;而是因爲這檔節目需要他成爲大廚。
坦白說,這種操作幾乎每個綜藝都有。
很多人喜歡看真人秀,是覺得這類綜藝更真實,接地氣,能看到明星們反套路的一面。
殊不知,真人秀的“真”大有水分。
要是真把一羣明星搞過來,24小時直播他們在做的事,別的都不干涉,只會無聊透頂。除了粉絲,恐怕無人問津。
所以哪怕是爲了綜藝效果,節目組都會準備劇本,引導嘉賓。
這種劇本或許不會細節到教你說什麼話、做什麼事,但至少會給出基本的流程梗概與環節設置。
以及每個人的人設。
比如,競演類的綜藝裡,如果存在導師,一定會有人唱紅臉,有人唱黑臉。
否則大家都說一樣的話,沒有矛盾和衝突,又有什麼好看的呢?
所以常常出現綜藝內外的矛盾場景。
就像最近很多人在討論楊子和黃聖依在《再見愛人4》裡的表現,說他倆這日子真過不下去。
楊子就是個標準的爹味中年男,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在乎家庭,卻巴不得整個家庭都圍着自己轉,半夜睡不着也不讓黃聖依睡。
黃聖依也說,他們已經分居很久了,楊子不回家,也不管孩子。
“孩子大了,有很多需求,全是我來做,他從來都不管,男孩子要玩的東西我又不會……這個是很崩潰的。”
黃聖依還在節目裡當着楊子的面說過這個問題,但是楊子不光沒回應,還走神。
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好像無解。
結果呢,節目外兩個人被拍到一起說笑。
誰不說清,到底他們是真想要離婚,還是爲了錄節目,逢場作戲而已。
以前田亮有次錄完節目回來直接發微博說,我們有導演,還有節目人設。
言下之意,也是希望大家把節目人設和真實的人區分開。
再看今年湖南衛視的《歌手》。
一上來就搞直播,主持人胡海泉緊張到說錯詞。這看起來多真實啊。
結果呢。
現場臺下的提詞器暴露了秘密。原來不是緊張,而是劇本安排他“此時應該口胡”。
只需要嘴皮子輕鬆一碰,又能換個熱搜做宣傳,還側面證明了直播的真實性。
多划算的買賣。
江蘇衛視做過一檔猜歌手的真人秀,就是讓歌手打扮得媽媽都不認識,再上臺唱歌,再讓臺下的嘉賓團猜一猜歌手到底是誰。
有一次來的是張碧晨。嘉賓們猜得火熱朝天,紛紛給出自己的理由。
結果鏡頭一轉,角落裡的提詞器又出賣了導演:“沈南反駁張碧晨翹小指。”
下一幕。
果然沈南不負衆望,遵照提詞器的指點,提出了這個重磅細節,推進了劇情發展。
這劇本,大家可演得真好啊。
所以你可以把這些真人秀,也理解爲一部戲。
只不過這裡面,明星扮演的是自己。
至於這個自己,和他們生活裡真實的自己有多少相似之處。
那就見仁見智了。
如果演技不夠用,節目還會善用剪輯的力量。
要知道一期節目的錄製少說幾天,多則幾周,但我們最後能看到的,只有幾個小時。
也就是說,剪輯要從漫長的幾十幾百個小時的素材裡,剪出一兩個小時的內容。
可操作的空間太大了。
節目組想讓你覺得哪道菜好吃,只需要在菜後面跟上一個誇誇的語句,或是享受的表情。
哪怕這個語句和表情本不在這裡。
很多綜藝甚至會要求在場觀衆單獨錄製大笑、大哭、震驚等等對應的羣體表情,以方便穿插在需要的地方,藉此激發更多情緒。
節目後期剪輯的作用,就是要讓節目更有爆點,更有吸引力。在這樣的基礎上,也很有可能導致剪輯出來的內容和現實大相徑庭。
之前袁立參加《演員的誕生》,很多人說她在臺上裝瘋賣傻,像個發病的瘋子。
合作過的張國立說兩個人是老搭檔了,她迴應一句:不知道,不記得,忘了。
現場投票,她贏了對手張彤,轉頭就和人說了一句: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的。
剪出來現場導師的表情都很微妙。
節目播出後,她被網友罵得一無是處。
結果她自己直接發微博槓節目組。
先是說導演直接讓她“演”被淘汰。
還強調,“表演結束以後的採訪,剪得亂七八糟,話都是亂貼的,導師們的表情也是亂接的,目的只有一個,讓不明真相的吃瓜羣衆討厭我,讓別人覺得我是精神病。”
後來網友還發現,同一期節目前後,導師的服裝都不一樣,足可見剪輯的鬼斧神工。
有時候不得不佩服這些剪輯師。
有時候僅僅是把視頻調換一下順序,增加一些反應,就可以輕易顛覆一個人的形象。
通過他們的軟件,連伏地魔和林黛玉都可以談戀愛,還有什麼不可以嗎?
而現在。
明明節目本身就已經是被剪輯過的二手產品了,網友們卻還在把二手產品再次剪輯,端出一碗大雜燴的剩飯,用以審判戲中人。
還是鹿晗吃肘子的這一期。
有人切出了單個鏡頭,說鹿晗吃一口就吐了,而陳赫吃得面無表情,彷彿是被難吃到了。
但在綜藝原片裡。
鹿晗吐出來的是吃完的骨頭,而陳赫也只是在面無表情地不斷吃飯、不斷吃飯。
這難道不也可以說是太好吃了嗎?
想通過這些畫面來證明什麼,或是反駁什麼,大約都是不夠有說服力的。
因爲其中某句話、某個鏡頭、某個動作都有可能被單拎出來,無限放大。
很多人還沒來得及看清事件全貌,就揪着某個細節斷章取義,開始無限謾罵。
包括最近。
很多賬號截了幾個片段,說鄧紫棋和楊笠在某個綜藝裡辯論。當鄧紫棋表示“好的女朋友應該理解男生”時,楊笠和曾可妮一臉不可思議,彷彿說“憑什麼要理解男性?”
但原片根本不是這個意思。
他們觀察的這對情侶,男性上班總遲到被扣錢,最後還被辭退了。
他去找工作,女方一直在安慰他,還誇他工作做得好,面試肯定沒有問題。
結果等到女方被老師批評,需要安慰的時候,這男的反而一點情緒價值都不給,完全沉默。
所以楊笠其實是站在這個女孩子的立場上,覺得這個男生的行爲有問題。
而鄧紫棋那句話,也不是理解這個行爲,只是在揣測男生做出這個行爲時的想法。
並不能代表她個人的想法。
雙方討論氛圍也很和諧,根本談不上辯論,更不存在什麼劍拔弩張。
所以你看。
這些二次剪輯、三次剪輯本質上沒有區別,全都是創作者的個人發揮。
他們希望爲當事人塑造出什麼樣的人設,就能從廣大的素材庫裡挑選出什麼樣的素材。
想證明一個人運氣很好,可以拍他買10張彩票全中獎,儘管現實裡可能他已經買了100張。
想證明一個人做飯難吃,也可以拍他每頓飯都把人吃吐,並且刪掉誇他做飯好吃的部分。
歸根結底。
所有被剪輯出來的內容,都只是對方希望你我看到的內容。
它並不意味着真相,只意味着“節目效果”。
觀衆們越是爲了這些充滿反差的內容吵得不可開交,越是有人能獲得流量,然後從中獲利。
包括綜藝節目組,也越來越善於利用輿論。
他們常常會在預告裡剪出那些衝突和爭吵,配合熱搜,來調動大衆情緒,從而吸引關注。
但每每當正片播出,人們又會無奈地發現,那些看似充滿爆點的對話,往往是一句句玩笑話縫合而成,並不存在什麼真正的矛盾。
作爲普通觀衆,只能建議大家擦亮眼睛,把綜藝節目當個樂子看就行,別太真情實感。
畢竟在真人秀找真實,真的很蠢。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衆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羣裡現在已經有33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