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輸不起,無法從容面對失敗的孩子,大都缺少這種思維的引導~

朋友吐槽說她女兒有點“心氣兒高”,遊戲輸了,手工做失敗了,題做錯了,不是第一了,都會各種不開心,耍賴、發脾氣、撒潑打滾、惱羞成怒、哭鬧……總之整天給她花式表演“我不爽”~

心氣兒高的人一般都對自身標準要求比較高,有好勝心,有積極向上的精神。

如果是一個能力強的成人這也不算壞事,但是小孩子能力還不足,情緒控制差,自尊心強,就很容易遭受打擊。當他發現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時候,無法面對失敗,就想用各種方式找補。

所以,養育一個心氣兒高,爭強好勝的孩子,是真的很折磨人。

你告訴他不要在意一時的輸贏成敗

你告訴他不要在意結果?

你跟他說有贏就有輸,有成功就有失敗?

你跟他說要認清現實,這個世界本就是殘酷的?

人家就是無法面對輸和失敗才這麼崩潰的啊!難道會因爲我們幾句輕飄飄的話就喜笑顏開不在意了?

根本不可能!反而可能雪上加霜,讓沉浸在失敗情緒裡的孩子更加崩潰!

還不如你馬上轉移注意力跟他說“咱們去吃大餐吧”“一起下樓買雪糕吧”來的管用。

幫他維持下贏的假象呢?大點的孩子很容易就會識破演技,直接來個惱羞成怒。何況這樣自欺欺人,孩子走出家門後依然會受挫,因爲其他孩子可不會這麼謙讓。

所以,簡單的勸慰、利誘、謙讓都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那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爭強好勝的同時,又能從容面對失敗呢?

先改變我們家長的思維方式

有些家長本身自己就很在意輸贏成敗,對孩子的要求也高,生活中不知不覺就會給孩子灌輸:

“贏了得第一了就是棒棒的,輸了就是差勁的”

“題做對了就是聰明是好樣的,錯了就是大笨蛋是不應該的”

這樣的認知無形中給孩子貼上了標籤,讓孩子思維也變得固定,執着於輸贏成敗,覺得榮譽事關“尊嚴”(父母的或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容易鑽牛角尖,總認爲贏了纔是優秀的好孩子,輸了就是差勁的孩子。

哪個孩子不想當好孩子呢?

所以,他無法接受“失敗是因爲自己能力不足”這樣的結果,他不要當差勁的孩子,這太沒面子了,他要想方設法逃避或掩蓋失敗的結果……

這樣的孩子看起來就非常的爭強好勝又怕輸,脆弱又玻璃心。

想要改變孩子這種心態,你叨叨叨的講道理和勸慰都沒大用。重點是要從我們家長做起,換一種思維看待成敗。

換成我們常說的成長型思維!

這種思維方式認爲,人可以通過持續學習和實踐來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經驗,從而擁有更強的個人能力,能夠積極地應對各種失敗和挑戰。

所以,擁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不會執迷於一時的輸贏對錯,也就不容易給孩子貼成敗的標籤。

還能更理解孩子的處境:小孩子能力差,會犯錯很正常,只要正確引導教育,他自然會成長的。

傳達給孩子的認知也會是成長型的:我這次做錯了輸了,不是因爲我是笨蛋,而是因爲我沒有學紮實,只要我努力,一定可以變得更好更強。

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也更容易擁有成長型思維:

他將不再過於關注那些榮譽和麪子,也不會再恐懼和焦慮失敗、貶低、嘲笑。

反而會更注重自身的經驗和能力,會把每一次成功看做再進一步的階梯,把每一次失敗當成練習和考驗。

孩子的心態強大了,還愁他不能更優秀嗎?

那日常生活中怎麼去做一個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又要如何讓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呢?

看不慣孩子的時候,不貼標籤

每當孩子有奇葩行爲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到頭疼煩惱,覺得孩子這不好那不好,哎呀,橫看豎看都不是心目中完美小孩的樣子,忍不住就想給孩子很多負面評價,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

這時候只要我們稍加註意改變下,把標籤變成描述孩子當下的行爲,就能把事情變得不那麼糟糕,我們的心態也會因此改變,對孩子還有信心,他還可以變好。

比如:把“這孩子太淘氣了”,換爲“這孩子‘現在/今天/最近’很好動”

比如:把“這孩子真笨”,換爲“這孩子‘現在/這會’還沒學會”

“一言定生死”和“還有機會”,是不是感覺完全不一樣?

這樣的表達方式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也可以利用起來:

比如,孩子因爲桌遊玩輸了而不開心,我們跟他說“輸了也沒關係”,不如說“你只是現在輸了,下一局可不一定哦”,因爲後面的說法給了孩子希望之光。

不得不感嘆,語言真是一門值得我們終生修煉的藝術!

遇事多關注當下,而不是過度焦慮未來

隨着孩子的長大,他遇到的事情會越來越多,當孩子與小夥伴起爭執,衣服穿不好,丟東西,比賽失敗……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直接焦慮上頭,甚至腦補:這孩子一點小事都做不好,輸不起,總是哭唧唧,發脾氣,以後可怎麼辦?

千萬別掉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種固化思維裡。

孩子雖然現在差,但只要給他充足健康的“養分”,不代表以後也不好。

所以,過度的焦慮未來,不如多多關心孩子當下的情況,把挫折和失敗當成孩子成長的插曲:

“這次爲什麼會和小夥伴不開心呢?原來是這樣,那下次遇到了你想怎麼辦呢?”

“看,這次你的玩具又去旅遊了,它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下次你帶玩具出去有沒有辦法讓它一起回來呢?”

以這種成長型思維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不責怪羞辱孩子,你和孩子都會更舒服,孩子的每一次挫折也會成爲他成長的助力。

我們經常說言傳身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孩子出現的很多問題也總能從家長的身上找到影子。

所以,努力去做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吧,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養育孩子,給孩子正向和積極的影響,讓他知道成長比輸贏更重要。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將逐漸擁有成長型思維,終身受益。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