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在浙大,你不能只在當分母時才反對優績主義”
11月14日,浙大公衆號發佈了一篇文章,叫:“24/67656,他們拿下浙大最高層次獎學金”。
裡面介紹了竺可楨獎學金的得主。
顧名思義,這裡24指獲獎者數量,67656指浙大在校學生數量。
不過相比於一般的宣傳文章,浙大這次不僅記錄了學生的牛逼經歷,還留下不少雋永的詞句。
要表達一個學生很懂農業資源與環境,就說:
要展示一個學生在生命科學裡把AI用得很好,就說:
不知道你看到這樣的文章會怎麼想,反正很快有一潑人破防了。
他們吐槽每個人都獨一無二,不應該用統一標準給人分三六九等。
他們覺得現在年輕人清醒了,會思考個人存在的意義。
你浙大要真認爲這些人沒啥意義,乾脆只招24個人吧。
所以這文章標題有嚴重問題。
有趣的是,另一幫人爲了反破防而反破防。
他們嘲笑說,你們不是高考時以考上浙大沾沾自喜嗎,怎麼現在被排成分母了卻抱怨起來了。
根本上是雙標和矯情。
吵着吵着,各種元素捲了進來。
什麼IP地址帶來了新段子。
什麼鍵政梗跨界運用:
“你不能只在當分子的時候才支持優績主義,也不能只在當分母的時候才反對優績主義。”
看熱鬧不嫌事大,向來是一種互聯網特色了,也製造了更多問題。
因爲後來事情起了變化。
小紅書上有人舉報一位本科獲獎者的成績有問題,就是我開頭說獲獎詞寫的好的第一位得主。
她幾篇重要論文裡,都有疑似她母親參與,而她母親正是另一所大學裡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方面的教授。
網友想不通,哪能大一一進來就發佈這麼重要的文章,不會是學閥發動的代理人之爭吧。
但知情人不以爲然,說這位同學只是研究起步比別人早,研究成果上她可沒有半點造假。
這裡又是誰對誰錯呢?
現在其母所在大學宣佈進行調查,相信真相會水落石出。
但都不妨礙事件往另一方向發展了。
大家很快又發現,宋同學就讀於山東一所著名高中,而這次很多獲獎者來自於當地的超級中學。
而且,去年和前年的頒獎裡沒有提及高中。 (甚至於博士獲獎者簡歷裡都註明高中)
一種說法是有利於高考招生時吸引更好生源,一種說法是鼓吹教育資源固化。
那這裡又是誰對誰錯呢?
我查了查,很多獲獎者並沒有來自超級中學,甚至就讀的高中只在所在省份排第三梯隊。
當然,這些討論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
要知道過去幾年浙大沒這麼寫,格式基本統一,也沒有標題就點名“最高層次獎學金”。這一切恰恰在今年變了。
24/67656這種寫法本身無法與高考全省排名相提並論。
因爲後者的情況是,全省考生都參加高考,全省考生都在排名裡;
但浙大24人是評獎評優出來的,學生按要求自己提報材料,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學生沒參加過,比如本科一二三年級就沒報名資格。
如果你要比,你應該用竺可楨獎學金候選人總數作分母,那顯然就沒那麼多人了;
同樣,如果你非要這麼寫,應該再來一個諾獎得主與浙大教師人數的分子式。
全校所有人都拉進各種分母和分子裡,最後只看結果,那輸了就輸了。
可你拿贏了的人,去拉踩廣大沒有參賽的人,到頭來只會顯得文章寫得既不合理也不得體。
何必呢。
好了,現在有一個詞把這種只看績點、只拼成績、貶低失利者的評價方式囊括起來,叫做優績主義。
它往往是貶義的,但實際上,一開始的優績主義蠻有用的。
因爲這種唯分數論,是讓你心無旁騖地直面殘酷的考試。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它成了:
但壞就壞在,它的適用場景極其有限,除了中小學的考試和一些職場競爭以外,它的價值不大。
很簡單的理由是,大學生的競爭是無限遊戲,目標是多元和不明確的。
你拿一堆獎狀,然後作爲優秀學生代表畢業,固然值得驕傲; 但他可能大學裡掛科幾門,最後工作了成全國名人,反而學校還因他出名了呢。
更何況,大學生的培養不是以成功學爲唯一目的的,躺平完全合乎學生手冊。
翻譯一下就是:
吃好睡好鍛鍊好,然後讀幾本書,認識幾個人,平穩完整地讀完大學你就挺棒的。
當然你想進步了也挺好。
事實上,如果單純只是無用倒還好,可優績主義愈演愈烈下出現了更多問題。
因爲在它造的夢裡,佯裝成精英的人們參與一場焦慮、殘酷、邊際效用極低的競爭之中。
爲此,你從踏入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一生都在關鍵期的中國人”。
這樣的魔怔總是以失控的形式堆積荒誕意味,然後裹挾其他人進來。
結果不言而喻:
211被開除牛馬籍,不是清北復交的985都可能被怒斥“這種學校”。
那最後呢,所有參與者都魔怔了;“所有的考試重點都會成爲終點;所有的目的地都會通往墓地。”
對此,北大一位女生說了自己的經歷。
她連續三年綜評年級第一,後來保研北大,在別人眼裡光鮮亮麗。 但她很快察覺到不對了:
自己怎麼也不敢談戀愛,甚至於拒絕跟好友們玩耍;
爲了綜評那0.5分的加分而參加運動會,結果右膝ACL十字韌帶斷裂;
接着飽受睡眠障礙的折磨,一度平均睡眠時間不到2小時。
最後在安定醫院精神科門診確診中度焦慮。
後來她覺得需要主動改變這一切。
開始去讀自己感興趣的書,去和自己喜歡的男生表白,成功開啓戀情; 不斷康復身體,也去心怡的遠方旅遊……
挺好,她在真正地成爲自己。
整個文章寫得很感人,但發文的公衆號取了這樣一個標題:
網友銳評:有些人在反思優績主義方面也要取得優績。
瞭解完優績主義後,我的直觀感受是,現在的學生非常不快樂。
他們在高中時充滿了青澀和朝氣,但大學後卻暮氣沉沉、生無可戀。
他們在畢業後還可能陷入於段子裡講的自我鞭撻局面——
甚至控制不住自己加班加點啊。
老闆或許喜歡這樣的員工,但其他人呢。
其他人可能會問,我們的大學怎麼了的時候,其實答案很簡單,讓他們休息一下。
否則精疲力盡之下,又有多少本科就手捧《nature》《cell》的人最後堅持熱愛,奔向科研巔峰呢?
這時候很多人喜歡對比歐美和東亞人才養成模式。
說起來,結局其實挺意外的。
第一,每天兩杯冰美式的韓國人,真不一定有我們卷。
第二,有點打老美迴旋鏢了。
你看我們這裡,優績主義還有很多正能量作用。
想不到吧。
而這一切的源頭還在於大家苦高校造神久矣。
神造了一批又一批。
沒人管今年造的神過幾年是什麼樣子, 好像 大家 只在乎背後的流量。
既然如此,你玩你的標題,我刷我的段子:
“4/34636,這個寢室,全員不保研!”
或者模仿丘成桐的梗,吐槽:“我們的教育確有問題。”
當然整件事裡更重要的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現在很多人反而感念自己母校的好。
截圖轉發點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說‘不是第一,我也閃閃發光’。”
回想學長諄諄教誨:“這就是你來北大的意義。”
然而做一個普通人,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因爲這首先需要你放下心結,踏出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接着學習“我在南大做普通人”文章裡說的,學會享受“耳畔夏夜的蟬鳴”。
(這並不是南京大學官方公衆號)
都得練,躺平也需要技術含量。
不過好就好在更多人明白了一個道理:
“花草樹木都有自己的時節,秋菊不該拿去陪襯春天的海棠。”
各有各的存在方式。
所以年輕人啊,縱使別人解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你也該找到自己的人生。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衆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羣裡現在已經有6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
我們已經拉了很多微信羣了,歡迎加入來扯淡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