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車展,成了上海車展的下半場

在慕尼黑,許多人發現奔馳、寶馬的展臺並不如前些年人氣沸騰,來往觀衆不約而同被吸引到比奔馳展臺還大一號的比亞迪展臺。作爲創始人和董事長,王傳福並沒有上臺發表演講,只是靜靜坐在臺下看着這一切。

寶馬董事長齊普策對這一景象並不感到意外,談到比亞迪時,他說:比亞迪在中國市場已經取代了大衆的位置。但他可能沒想到,比亞迪發佈會一結束,王傳福就直奔寶馬展臺,還停留了很長時間,後來去其他展臺逛了一圈,也不過是走馬觀花。王傳福們的野心,或許並不止於成爲大衆這麼簡單。

長久以來,慕尼黑車展都是BBA、大衆等德國車企的主場,畢竟就在自己家門口,寶馬總部離這次慕尼黑的舉辦地開車只要20分鐘。但今年的慕尼黑車展幾乎快成了中國人的主場——中國是除了德國之外參展商數量最多的國家。據官方統計,本屆慕尼黑車展上有近50家中國企業參展,比上一屆增加了一倍還多,約佔總參展企業的7.4%。他們掀起了一場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的攻勢,將已經逐漸的衰落的慕尼黑車展當做了他們大秀新能源肌肉的秀場,而歐洲車企不得不迎接當地車展觀衆們審視比對的目光。

01

“入侵”的中國人

許多中國車企在深深捲入產品戰、價格戰之後,都將目光投向了歐洲這片淘金熱土。歐洲對碳排放的要求日益嚴格,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正快速增加。2023年上半年,歐洲31國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達到了21.5%。2018年到2022年,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年均增長率爲58%,僅次於中國(61%)。

另外,國內零跑董事長、CEO朱江明認爲,“僅靠中國市場無法成就成熟的車企,汽車必須擁抱全球化。”國內新能源產業優勢日漸成熟,完成從本土車企到全球車企這一重大跨越,“牆內開花牆外香”,在海外以更高的溢價反哺自身,成了許多有夢想的車企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近年來,蔚來、愛馳汽車、嵐圖汽車、威馬汽車、小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進軍歐洲市場,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上汽、一汽、吉利等傳統汽車廠商的新能源產品線也紛紛進軍歐洲市場。本次車展上,比亞迪、零跑、阿維塔、小鵬、名爵等9箇中國品牌參展,佔到整個車展乘用車名額的三分之一。

德國《焦點》雜誌的一期封面報道上,整版紅色封面傳達出一種緊張的氣氛,標題“中國的貪婪”帶有強烈的批判色彩,將中國車企帶給歐洲的焦慮表達得淋漓盡致。

最讓歐洲人焦慮的毫無疑問是比亞迪。本屆車展上,比亞迪攜海豹(參數丨圖片)、宋PLUS EV冠軍版、元PLUS(海外命名爲BYD ATTO 3)、海豚、漢以及騰勢D9亮相。值得一提的是,車展期間宣佈在歐洲上市的海豹,兩個版本分別是44900歐元(約合人民幣35.3萬元)和50990歐元(約合人民幣40萬元),已經是國內海豹的2倍,甚至高於特斯拉Model 3在歐洲的起售價(42990歐元),這是一個非常自信的定價。

雖然還在出海早期階段,但比亞迪的電動紅色公交車已經行駛在歐洲許多國家的大街小巷,一些消費者對比亞迪已經並不陌生。比亞迪在歐洲,也並不打算複製以價換量的路線,顛覆性技術的影響力,往往能跨越語言、文化和國界。

比起2021年5月開始進軍歐洲市場的比亞迪,零跑的姿態更加主動、進取。零跑今年4月正式出口首批T03到以色列,在慕尼黑車展上,零跑又展示了全域自研最新成果——“四葉草”中央集成式電子電氣架構(LEAP3.0架構),以及基於該架構打造的首款全球車型零跑C10,並正式宣佈了全球化戰略。

在發佈會後,朱江明透露他們在以色列和法國已經有經銷商,希望通過慕尼黑車展找到更多合作伙伴,今天上午就有很多經銷商對他們感興趣,說着說着就樂開了花。

中國車企們刷滿存在感的方式各有不同,阿維塔和小鵬,直接鑽入市區腹地的國王廣場。當充滿未來感的熒光綠國際版P7i駛入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建築之間,古典美學和現代科技之間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對撞,勢必要震撼傳統汽車工業強國的消費者。

而來自中國的供應商們也成了歐洲車企關注的焦點。有媒體恰好在一間玻璃幕牆會客間外拍到,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正坐在中間,滿面春風,迎來送往。慕尼黑車展在這一刻,似乎成了上海車展的下半場。

02

德國人背水一戰

來勢洶洶的中國人再次揭露出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歐洲傳統汽車製造商與中國車企之間的差距在擴大。面對這股一路從東方燒過來的新能源戰火,一向自詡領先的那些先行者反應不盡相同。

有些車企信心不足,只好把焦慮寫在臉上,看起來至少還在想辦法,沒有躺平。Stellantis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唐唯實表示,“高性價比的中國電動汽車正在‘入侵’歐洲,我們將用自己的電動汽車陣容攻勢進行反擊,並計劃削減製造成本和價格。”雷諾更是直言,無力參加與特斯拉和中國企業正在進行的價格戰,“維持合理售價區間並調整固定成本”看起來是更好的策略。

大衆的反應更值得玩味。在外國媒體大肆渲染焦慮情緒之時,極力否認自己的焦慮,卻又在實際行動中透露出內心的一絲矛盾。面對“中國威脅論”,大衆CEO奧博穆稱,“近幾十年來,中國人已經學會了如何製造汽車。但是我們擁有車輛專業知識,我們有質量水平,我們有品牌傳統。新來者不具備這些。”

作爲傳統車企中應對電動化、智能化態度最積極的一家,大衆在歐洲和北美的確成績不俗,集團在上半年收穫了18%的營收增長。但中國市場的下滑趨勢卻難掩疲態。零售數據顯示,8月大衆在中國市場銷量最高的電動車型是ID.3,賣了7985輛,代價則是比歐洲市場低一半還不止的價格。

ID.4 CROZZ 和 ID.4 X 分別賣了2646輛、1665輛,而ID.6 CROZZ和ID.6 X更加慘淡,月銷量分別只有551輛、358輛。近幾天大衆宣佈全新純電動車全系破價銷售,比如ID.4 CROZZ,直降4.8萬元,售價已經下探到14.59萬,進入零跑C11、深藍S7的價格帶。

大象席地而坐時並不會開心。所以關於價格戰,齊普策警告說,“歐盟的2035年內燃機禁令正將歐洲車企推向與中國競爭對手的價格戰,而歐洲車企不太可能獲勝。”“入門級汽車細分市場將要麼消失,要麼由非歐洲製造商佔據。”

慕尼黑車展上全球首發的BMW VISION Neue Kiasse全新純電概念車,可以視爲是寶馬面對未來發起的一次總攻,這將是新一代電動車平臺車型的預演,2025年將量產,先期將投產一款轎車和一款SUV車型,量產版的新世代車型也將於2026年在中國國產,以及後續還將基於寶馬新電動車平臺陸續推出6款新車型。

這款概念車引入了第六代BMW eDrive電驅技術和全新的NCAR(New Cluster Architecture)架構,用極其創新、先鋒的設計,和對未來出行生活方式的講述,捍衛高端調性。BMW全景視域橋等設想中,也能明顯看出在討好中國市場消費者的偏好。

對於未來的發展走向,奔馳CEO康松林的表達偏於保守。他直言,未來電動車的生產成本仍將高於內燃機車型,逐漸激烈的車市競爭會讓純電動車的生產成本高居不下,而梅賽德斯-奔馳要在不改變豪華DNA的前提下去迎合市場。這種策略決定了奔馳一定會收好焦慮,展現出自身最篤定的一面。

本次車展上,奔馳一口氣發佈了新款 EQA、新款 EQB、新款 EQV、全新奔馳 E 級插混、奔馳 E 級全地形旅行車、全新奔馳 CLA 級概念車和奔馳 Vision One-Eleven,從這個新車數量背後體現出的數字化能力和工程化能力上,先聲奪人地向對手展現出一種壓迫感。全新CLA級概念車頗具爭議的“LV老花”外觀,擺明了是要在“老錢豪華”的道路上一路矇眼狂奔,留住那些對品牌敏感度較高的消費者。

不論展現出的情緒是積極進取還是沉穩篤定,奔馳、寶馬仍然面對着一個共同困境——等到概念車量產時,曾經是亮點的技術,或許會繼續落後於迭代狂卷的中國車企。各家新技術推陳出新,但暗地中仍在彼此凝視,暗暗較勁。

這並不一定是壞事,9月5號,德國總理帶傷前往慕尼黑車展,爲“焦慮不安”的德國車企加油鼓勁:“競爭應該激勵我們,而不是嚇到我們。”他指出,過去幾十年間,德國汽車工業分別受到來自日本和韓國的競爭;如今,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也將爲德國車企提供“創新驅動力”。合理的競爭不同於內卷,痛苦雖然無法避免,但勢必激發全球汽車產業不斷向上的活力。

03

“魅力攻勢”能取悅歐洲?

“魅力攻勢”能取悅歐洲?不久前,雷諾中國董事長、CEO,賓理汽車董事長蘇偉銘在一場行業活動上說,“汽車行業的內卷,已經讓很多企業走到了‘要麼盈利,要麼退出’的地步,汽車行業走到了必須尋求突破的十字路口。”對於許多中國車企來說,必須要去海外市場拿到更多利潤,是出海的第一驅動力。但出海並非一路坦途,歐洲市場,向來很難被拿下。

首先,關稅等保護主義政策就是第一道難關。法國爲了阻擊中國電動車,直接宣佈對中國電動車限制補貼。汽車集團們在面臨中國車企帶來的競爭壓力時,還會向政府施壓。此前安聯集團作爲金融大資本,曾 試圖左右政策的制定,大力“邀請”中國車企進駐到歐洲建廠。

緊接着的第二道難關,就是如何融入歐洲生態,做好管理上的調整。由於地緣衝突,能源供應問題可能長期存在。加上歐洲的環保、勞動保護要求比國內更爲嚴苛,此前特斯拉在柏林建廠,就吃了環保的大虧。還有在設計上、產品體驗上,歐洲人一貫是挑剔的,他們可能對中國人喜歡造大車的理念嗤之以鼻。

中國企業的應對方案是,用歐洲人熟悉的面孔,用歐洲人習慣的方式去打動他們。沃爾夫岡 · 約瑟夫 · 艾格在現場講解比亞迪“海洋美學”,他曾經擔任奧迪集團設計總監。阿維塔科技首席設計官Nader Faghihzadeh揭幕了驚豔全場的阿維塔12,他是深耕寶馬多年的設計師,設計過寶馬 7 系和寶馬 6 系的轎跑版本,將這種歐洲人喜愛的轎跑設計表達延續到了全新的智能電動車上。

一輛車的發佈還不是最難的,最重要的難題還是怎麼把車賣出去。建立品牌認知度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比亞迪的解法是與當地經銷商合作,到今年年底,比亞迪在歐洲的經銷商數量將達到200家。蔚來、小鵬、極氪、領克等不少車企都已經在歐洲一些國家佈局了直營店。而小鵬則是通過與傳統強勢車企合作,獲得了極其寶貴的大量曝光和信用背書。而在消費者買單之前,也必將當地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和網點等因素考慮在內。

2022年,我國汽車商品出口金額排名前十位國家依次是美國、墨西哥、俄羅斯聯邦、比利時、英國、日本、德國、韓國、澳大利亞和阿聯酋,中國車企出海歐洲,有待爭取的市場空間還很大。在剛剛過去的8月,比亞迪在歐洲14國一共賣了2659輛;長城只有一款FUNKY CAT(好貓),賣了2273輛;而蔚來的這個數字是522輛。

兩年前,《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在採訪蔚來創始人李斌時,還直言不諱地形容蔚來“在歐洲還是無名之輩”,李斌也不厭其煩地向他們解釋諸如“我們是誰“、“我們是做什麼的”這類問題。

兩年之後,雖然蔚來的車在歐洲賣得並不多,但德國人看待它們的眼光已經變了。他們對高速成長的中國汽車產業和技術變革滿懷好奇,希望從其中找到搭上時代快車的機會,但又藏不住潛意識裡的忌憚。今年慕尼黑車展上,李斌聽到的問題變成了“德國公司應該害怕中國公司嗎?”他用一種帶有安撫意味的語氣說,不用怕,“德國的公司都非常優秀”,“明天我們有一個德國的合作伙伴大會,有超過100多家合作伙伴會到現場”。

在零跑發佈會後的採訪上,朱江明展現出了中國人的靈活身段,“零跑全球化是兩部分,一部分是技術的輸出,一種是零跑品牌產品的輸出,我們要不拘一格用各種形式找合作伙伴,用各種模式去找合作伙伴做到全球化。”

“比如說他是某個國家數一數二的企業,他也想參與新能源,他可以做OEM也行,或者是他有一定的汽車生產能力,但是電動化慢了一點,零跑是第三種模式,可以整車平臺級的合作。當然,也可以所有三電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僅僅是一個我們的電子電氣架構這樣的技術都可以”。

總而言之就是,任何形式的合作,中國人都可以談。這就是慕尼黑車展和上海車展的區別。上海車展是用硬實力告訴世界,中國電動車在崛起。而慕尼黑車展則是中國人的“魅力攻勢”,希望把歐洲人不要關閉自己的大門,甚至把歐洲人拉到自己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