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蔡英文因意識形態卡鴻海、臺積電買BNT? 6大QA一次解析

▲針對企業購買BNT議題,蔡英文18日會見劉德音郭臺銘商討相關事宜。(圖/總統府提供)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臺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在跟蔡政府形成公私協力模式下,成功採購1000萬劑BNT疫苗。回顧過去這段時間,歸納各界6大QA,包括「政府卡疫苗?」、「中國阻撓?」、「上海復星角色爲何?」等,《ETtoday新聞雲》逐一解析

Q1. 蔡英文政府堅持意識形態,迴避上海復星代理商,只願跟BNT原廠談判

Ans1:

在背景方面,上海復星在2020年3月取得BNT所謂大中華地區代理權,因此去年東洋洽購疫苗時,或是指揮中心洽購疫苗與這次鴻海臺積電慈濟專案,在跟BNT原廠談判同時,都沒有,也無法迴避上海復星的代理商角色。

關鍵上,決策高層指出,因爲疫苗洽購、接種,涉及了高度「公權力行使」的範疇,必須符合《兩岸關係條例》第5條規範,所以鴻海、臺積電、慈濟三項專案捐贈方,都同意依蔡政府提議,以「日本模式」進行。

所謂「日本模式」,決策高層表示,就是每個捐增單位都必須簽署兩份契約,第一份是「採購契約」,第二份是「捐贈契約」,採購契約給予捐贈方適度的商業行爲彈性。

人士指出,臺灣政府的公權力角色是呈現在捐贈契約中;此外,這些契約當中,除了有香港復星之外,也都有BNT原廠簽署的法律文件

從契約的角度,有兩大重點:第一,上海復星只是代理商,非製造商,需要法律免責的是BNT;第二,只有臺灣政府有權力提供BNT疫苗EUA和法律免責權,而非中國政府,中國政府也瞭解此法律關係。

總體而言,臺灣政府堅守「健康權益」、「健康個資」,都受到法律契約的完整保障,也必須確保當初「原廠製造、原廠包裝、直送臺灣」的共識,並且必須釐清所有的法律權利義務關係,從頭到尾沒有所謂意識形態的問題。

Q2. 上海復星是購買BNT的唯一管道嗎?

Ans2.:

決策高層表示,跟BNT原廠洽談,從去年8月至今年1月的過程來看,上海復星未必是唯一的管道。他說,衛福部長陳時中曾公開提到過,臺灣政府從2020年8月20日開始與BNT原廠洽談,中間也有其他代理商來談。

在過程中,東洋在去年10月12日宣佈取得BNT的有條件授權書,但因爲與政府的採購數量、價格無法達成共識,因而在11月3日宣佈破局

在破局後,BNT在11月9日宣佈疫苗成效,美國及WHO也都是在12月才發予EUA;因此,當時林全在11月3日的記者會上也曾表達,「政府不單押一支疫苗,倒也不一定是個錯誤」。

接着,政府持續與BNT洽談,在去年12月底,指揮中心與BNT雙方曾就合約做最後確認,並在2021年1月6日報行政院覈定;在今年1月進入公開揭露事項與新聞稿的洽談。

但是,在1月8日時,BNT強烈建議修改中文新聞稿的「我國」,我方在1月9日回覆修改爲「臺灣」;後來經過幾日,同月的15日時,BNT表示要重新評估全球疫苗供應量及調整時程,簽約需要延後,後來就沒了下文

因此,從上述過程可以發現,不論是東洋、指揮中心都與BNT原廠洽談疫苗,上海復星並非唯一的管道。

Q3. 中國政府真的有干擾臺灣採購疫苗?

Ans3.:

決策高層表示,陳時中有在記者會上表示,指揮中心跟BNT洽購案最後沒有下文,是有「合約以外的因素」。另外,美國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曾公開表示,臺灣取得疫苗的途徑被截斷(cut off)。

除此之外,德國駐臺代表王子陶(Thomas Prinz)在接受訪問時也表示,臺灣購買疫苗的過程因某種程度的孤立遇阻,德政府盼疫苗交易不受政治外力干擾。

總體而言,BNT疫苗採購案遭遇的波折,確實需要動用到臺灣、德國兩國政府,加上臺灣具有影響力的臺積電、鴻海兩間企業、慈濟基金會等,才得以突破。

該人士說,從上述過程,以及BNT曾經要求修改新聞稿中「我國」的字眼,有沒有中國的政治力干預,他想應該是不言可喻了。

Q4. 什麼關鍵原因,讓中國被迫放手?

Ans4.:

黨政高層分析,中國政府的計劃是「以疫謀亂」,跟臺灣內部的在野黨、部分媒體協力,趁臺灣疫情爆發時,重擊民進黨政府,以「我要疫苗」、「購買BNT」與「無法迴避上海復星」等口號進行操作,無非是醞釀中國解救臺灣缺乏疫苗的政治效應。

在效果方面,黨政高層觀察,中國的操作確實有相當程度的效益,民進黨政府也受到衝擊;不過,從大陸官方媒體可以嗅出端倪,曾直接批評國民黨戰力,有陷入困境的狀況;言下之意,國民黨並沒有因爲民進黨受困在疫情中,而獲得國內人民的支持。

關鍵的轉折,在於臺灣友好國家,意識到臺灣內部政治疫情遠比疫情本身要更嚴峻。黨政高層指出,在美國、日本援助臺灣大規模487萬劑的疫苗,這形成「美日臺」民主國家的陣線,這對中國在國際上產生相當大的壓力,這個時候不放手,反而更直接證明北京阻撓臺灣採購疫苗。

Q5. 蔡英文政府真的有「卡」疫苗?

Ans5.:

負責疫苗採購的決策高層表示,在參與洽購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只有「拚」,沒有「卡」。回顧鴻海、臺積電、慈濟三項專案,鴻海在6月1日最早送件,當初申請的是「申請500萬劑BNT疫苗專案輸入」。

在送件隔天,6月2日時,陳時中即與郭臺銘有過會晤,之後6月9日專家會議通過EUA,6月12日衛福部發函同意「專案輸入」。

至於最大的轉折點,是郭臺銘回報給政府,一份BNT相關人士給他的內部資料,明確告知他,BNT只願意與政府洽談。當時,郭臺銘在6月18日在臉書發文,大聲疾呼要求政府授權。

決策高層表示,蔡英文政府當時隨即接招,行政院當天中午召開記者會,宣佈連同6月10日送件的臺積電案,政府同意授權;接着,蔡英文在當天下午4點,在總統府與郭臺銘、劉德音進行會面。

後續的工作期程也非常密集,在鴻海、臺積電與行政院、CDC密集研商下,在一個禮拜中達成協議,並於6月25日簽署與政府授權有關的必要法律文件。

取得必要文件後,鴻海、臺積電隨後便開啓與BNT及上海復星的後續談判作業,決策高層表示,整個過程,可以說是隨時有需要開會就隨時開會,經開討論到三更半夜,隔天一早又馬拉松式的會議。

接着,正如行政院所揭露,鴻海、臺積電在7月9日(五)晚間與香港復星簽署採購契約,BNT原廠則在7月11日(日)下午約1600回傳簽署的相關契約;而鴻海和臺積電則是在7月11日晚間約2130纔將捐贈契約提交給CDC審覈簽署,CDC連夜加班審覈,約於7月11日晚上2300完成簽署程序,並立即通知兩捐贈單位。

因此,該決策高層指出,從整體過程回顧來看,政府部門只有不斷在「拚進度」,沒有外界所謂「卡進度」的謠言。

Q6. 慈濟專案接下來會如何進行?

Ans6.:

同樣負責疫苗洽購的決策高層表示,慈濟基金會是在6月23日送件,當時政府部門正與鴻海、臺積電就法律文件洽談中,在鴻海與臺積電模式進行順利並可行下,慈濟就會比照相同的模式來進行。

因此,把時間軸攤開來看,6月25日時,鴻海、臺積電與政府簽署法律必要文件後,蔡英文就在6月26日,與證嚴上人視訊通話,表達保證政府會積極處理,儘管慈濟還未簽署相關法律文件,但可以說是讓鴻海、臺積電與慈濟,同步來進行。

隨後,慈濟在7月9日和政府簽署跟授權有關的法律文件。決策高層表示,慈濟算是在鴻海、臺積電既有的模式上來進行,這可以省下許多時間,甚至可能趕上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