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王曉書:氣候在投資市場上可能會成爲跟ESG一樣重要的議題

9月23日,由本站財經主辦的“2023本站財經ESG趨勢論壇”在深圳舉行。本屆論壇主題是“凝聚ESG共識、聚焦關鍵行動”,由廣州市綠色金融協會、深圳市南山區金融行業協會、大灣區碳中和協會提供支持。來自ESG國際組織、評級機構、學界、企業界的嘉賓出席了本次論壇,並基於ESG議題發表重要演講與深入交流。

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亞太區主管王曉書在論壇上圓桌對話環節表示,氣候在投資市場上可能會成長爲與ESG一樣重要的單獨議題,越來越多投資者把淨零和氣候作爲與ESG一樣重要的投資主題進行考量。隨着氣候變化的影響越發急迫、各國在氣候問題上達成了更多共識、亦出臺了更多監管政策,如何管控氣候風險已經成爲資本市場非常重要的議題。在這一過程中,市場需要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來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衡量氣候風險。

針對中國企業的ESG實踐,王曉書表示,MSCI非常注重本土化,希望把中國企業在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領域的舉措轉化爲國際投資者可以理解的語言,並納入MSCI的評級模型裡,讓全球投資者更好的理解中國企業的實踐。

以下爲現場實錄:

主持人:在目前高質量發展的商業環境中,企業不僅僅面臨着商業競爭,其實還面臨着很多來自不同利益相關方,消費者、政府、負責任投資人對社會責任的高度關注。從ESG領域,我希望大家結合自身機構的特點,分享一下中國的本土企業如何利用ESG自身的實踐來提升自己的品牌影響力。首先請王曉書女士跟我們分享一下,MSCI作爲國際的ESG評級機構,如何看待中國企業在這個領域的做法和實踐能力呢?

王曉書:MSCI擔當重要的橋樑角色,連接中國上市公司與國際資本市場。我們發現,在全球範圍,可持續投資已經成爲主流趨勢。越來越多大型機構投資者在投資的過程中會考量企業的ESG表現,尤其是在新興市場的投資中,這些大型機構投資者也認爲ESG相關因子可以爲他們提供多一個視角,去全面審視企業的財務健康度表現。

在這樣的過程中,MSCI提供一個相對而言全球統一的評級模型,在資本市場進行全球化資本配置時,提供基本的對標數據以進行參考。MSCI提供的是全球模型,而在一些具體數據點採集過程中,我們也非常注重本土化的實踐。以中國市場爲例,我們希望把中國本土市場語境當中的一些概念,比如小微金融、服務三農等領域,包括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轉化爲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UNPRI)或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的用語,並放在MSCI的評級模型中,讓全球投資者更好的理解中國企業的ESG實踐。

主持人:ESG畢竟是在發展的階段,當時我們討論財務披露有非常明確的財務體系。而今天的ESG披露,標準很多,從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披露要求,特別是在全球化運行的企業,可能同時就面臨着要面向多套標準、多種數據的披露訴求。我也想請數據的使用者、數據的生產者、數據的二次應用者不同的角度談一談,在ESG信息披露中,用這些ESG數據支撐您的日常工作中,您遇到的主要難點是什麼。

王曉書:首先,就ESG和氣候的信息披露而言,MSCI作爲ESG和氣候研究的機構,企業的信息披露爲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核心的基礎數據,我們由此構建更全面和複雜的模型。剛纔提到我們看到ISSB等機構的全球化準則正在逐步落地,訂明披露框架和大致指南,這爲企業的信息披露提供了動力和方向。而我們認爲中國企業在ESG信息披露上有幾方面的提升空間。

首先,有的企業會把ESG報告的重點放在故事跟案例,但企業需要認識到,投資機構和評級機構在評估企業ESG的表現時,ESG的財務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關注點,因此,企業有否識別出業務模式中最大的ESG風險、最重要的ESG議題變得十分關鍵。投資人關注企業有否識別出會影響其未來財務或盈利表現的重要的可持續發展風險或機遇、是否有一個體系化的管理架構去管控相關的風險和機遇。與此同時,企業是否有可以展示全部門運營的量化績效也十分重要。這個績效不是某一工廠或者某一個很小的案例的表現,而是企業全運營範圍一、二、三的排放,有沒有體系化管理自身運營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影響。這是從投資人的角度而言更看重、更希望全面瞭解的數據。

舉例來說,現在有很多企業會對外披露自身的氣候目標或者號稱其運營要實現碳中和。但這其中有哪些企業的目標能夠落到實處,哪些只是流於表面的口號,當中的識別有時候會讓投資界感到困惑。投資人希望對這樣的目標有一個相對透明的衡量,因此MSCI也發展出一個框架,通過三個維度去衡量企業碳中和目標的力度。

首先,這個框架會衡量企業的氣候目標、碳中和目標的全面性。我們會看目標是否涵蓋範圍一、二、三的排放,還是隻包含了某個地區、某個產品線的氣候碳中和目標,還是覆蓋了全公司橫跨所有業務線的碳中和目標。

第二個,進取性。我們會衡量企業的碳目標是否說明其基準年、未來時間節點的減排量、目標有否拆分成每年的減排進度或軌跡、軌跡在行業內以及跨行業中是否可比。歐盟的監管要求也提到,在名稱中包含“碳中和”的指數,指數裡的成分股,每年的減排必須達到7%以上,可見一些監管對於企業的碳中和目標有非常細緻的要求。

第三個,可行性。我們會衡量企業是否有按進度完成自己的減排目標或者碳中和目標。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企業在三年前就披露了一個減排目標,我們可以評估它過去三年實際的減排軌跡跟目標是否吻合。這些情況都可以給資本市場提供更多的透明度,也會讓市場更多的理解企業的碳目標是否能夠落地。

主持人:針對推動ESG建設或ESG研究,您有什麼樣的一些建議,希望大家從哪裡突破?

王曉書:今天論壇的主題是“雙碳”和氣候,我想強調一點,從MSCI的角度而言,我們在過去幾年投放很大精力在構建更強的氣候模型,以及一系列評估企業低碳轉型的進程、雄心,包括氣候數據的評估模型。這跟全球對氣候變化的重視,以及中國“雙碳”的發展趨勢密不可分。

過去人們一直覺得氣候只是ESG這個大框架下的一個環境相關的議題,只是一個子議題。但隨着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和急迫性日增、全球各國政府在氣候問題上達成共識,以及越來越多相關的監管政策出臺,如何管控氣候風險已經成爲資本市場投資端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市場需要一些基礎設施建以助金融機構更好的衡量氣候風險。

金融機構可能首先是去衡量其投資組合的碳排放。這一方面依賴於企業的信息披露,或者一些模型的估算。此外,我們看到市場上有很多聲音討論是否可以投資於轉型金融、化石燃料等行業。在國際投資者的層面,我們可以看到在五年前,大多投資者會直接表明不投資於這些行業,或者追求投資組合的淨零和低碳。但在過去幾年,我們看到國際投資者意識到構建低碳或者淨零的投資組合相對容易,但把化石燃料、高排放的企業從人們的經濟、生產、生活當中一夜之間剔除很難,而這些行業其實可能往往是最需要資金進行低碳轉型的。我們觀察到,投資的趨勢從僅僅關注低碳,轉化到去關注企業的氣候或者轉型行動、氣候目標的明確程度與雄心、氣候研究的強度與投入、在新能源、儲能或者節能領域在內的新興技術投入、所擁有的氣候專利等方面。

這些都是越來越多投資者把淨零和氣候作爲一個跟ESG一樣重要的投資主題看待時會考量的議題,也是MSCI在構建一系列氣候模型會納入分析的考量。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氣候在投資市場可能會成長爲跟ESG一樣重要的單獨議題,而跟蹤氣候主題的資金在未來也可能與跟蹤ESG的體量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