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癌症「選擇」活得好或是活得久?揭開醫生不說的癌症忠告
示意圖/ingimage
末期癌症治療及照顧是一重要議題。大量健保資源被用於難以治癒的惡性疾病,支出不斷增長。馬偕醫學院臨牀教授張明志在《隨時放得下的功課》中指出,延長生命需要更多用藥、門診、高科技檢查和住院次數。治療選項多樣,包括傳統手術、化學治療、同位素治療、幹細胞移植、放射治療等等。近年來,出現了標靶治療、免疫療法和基因編輯等新方法。然而,儘管這些治療,仍有8成至9成的病人在2至3年內不幸逝世,長期存活者少於5年。這顯示末期癌症治療的挑戰性質,也呼籲我們更關注病患的生活品質及照顧。
癌症治療:複雜選擇,高昂費用
癌症治療市場正在蓬勃發展,但複雜的選擇和高昂的費用讓病人陷入困境。單一藥品治療每年需耗費數百萬元,且治療進程中不斷更換藥物。以肝細胞癌爲例,有多種藥物和免疫療法供選擇,並且新藥不斷在試驗中。儘管有健保給付,但終究失敗的可能性存在。末期癌症患者的日常生活充滿了高科技檢查,如MRI、CT和PET掃描,希望檢查結果帶來好消息,或許可以實現一些夢想,像是國外旅遊。雖然初期有多種治療選項,但現實往往令人感到無奈。
癌症治療的痛苦之旅,值得嗎?
一位朋友曾經面臨着肝內膽管癌的挑戰。這種癌症只能透過手術切除,別無他法。雖然他曾在美國波士頓市的Dana Farber癌症臨牀試驗中心擔任研究員,但最終只能參加臨牀試驗。他存活了15個月,比未接受治療的病人多了3到4個月。然而,在治療期間,他多次住院,接受各種治療,包括化療和手術。在家休養的時間不到5、6個月。他只有不到幾個月的好日子,其他時間都在忍受治療的副作用,如發燒、疼痛、虛弱和食慾不振。這段生命中,活得舒適的時間不多。是否值得這樣的折磨呢?
圖爲《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癌症治療真相
醫師應該在使用新科技治療前,向病人清楚說明治療效果可能只是暫時的,並不應隱瞞真相。當病人的症狀稍微改善,腫瘤有所縮小時,這是一個應該好好準備臨終安排的時機。在積極治療的同時,也要爲最壞情況做好心理準備,例如撰寫遺囑、道別、道謝、道歉,以及實現未完成的願望。此刻不應該仍然固守在否認、憤怒和沮喪中,也不應該與壞消息討價還價。除了提供癌症緩和治療,醫生還應該提供身心靈上的支持,尤其是對於一些可能出現譫妄和靈性困擾的病人,這些都是未被滿足的需求。
※本文節錄自《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一書,時報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