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王莉麗:大陸要如何打好國際傳播這場思想之戰

名家觀點》王莉麗:大陸要如何打好國際傳播這場思想之戰。(大陸外交部)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新聞學院教授王莉麗12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隨着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大陸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國際輿論挑戰。近年來,美西方國家藉人權、民主、法治等議題不斷對大陸污名化。加強國際傳播效能,構建和提升中國國家形象,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王莉麗表示,做好國際傳播,首先要全面瞭解國際輿情態勢,以包容心態傾聽國際受衆的聲音,在此基礎平等對話與交流。輿情態勢分析是浩大的研究工程,需要國家層面重視和頂層設計,需要各個大學、各個智庫和學者共同努力。

根據資訊獲取和輿論表達管道,輿論可被分成核心輿論、中心輿論和邊緣輿論三個層次。核心是指政府輿論,中心是指菁英輿論,邊緣是指普通公衆輿論。中方的國際傳播需要在認真傾聽國際輿論基礎上,針對性地制定有效傳播戰略。

第二,在國際傳播中需發揮好大學和智庫思想創新與跨國網路建構力量。國際傳播實際上是場思想之戰,以大學、智庫爲代表的知識界是這場思想之戰的核心議程設定者和主要踐行者。它們需要不斷提出創新的中國思想、中國主張,提升中國在國際輿論界的定義權、闡釋權和行動權;並通過思想創新、輿論傳播、跨國智庫網路建構等,提升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引領權和規則制定權。

第三,充分發揮影視劇在講述中國故事中的跨文化傳播力量。影視不僅是產業,還是意義與價值觀的生產。影視劇以鏡頭作爲基本語言單位,通過蒙太奇等方法和視聽覺綜合表現手法,在傳播思想、形成價值觀方面比很多其他傳播媒介更具優勢。與新聞媒介傳播突發碎片資訊不同,影視劇可以構造出一個相對封閉的敘事空間,在跨文化傳播中,可以爲受衆的理解提供充足的背景資訊。此外,作爲一種典型的大衆文化,影視劇可以消解宣傳的政治性,在輕鬆氛圍下,潛移默化地對外傳播。

第四,國際傳播中應保持戰略定力和大國自信,加強思想界、外交界、媒體界聯動與溝通。中國當前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歷史階段,也是近現代歷史最好的發展階段,需要有充分的大國自信,對待國際局勢要有歷史和全域視野、保持戰略定力,面對歐美輿論界一些帶有強烈意識形態偏見的污衊和抹黑,要以我爲主,全面構建國家傳播戰略,要加強思想界、外交界與媒體界的溝通和聯動,以整合行銷傳播的模式,形成傳播合力。

中方需要根據國際輿論變化,創新傳播策略和敘事模式;遵循傳播原則和規律,以目標受衆爲導向,以傳播效能爲考量,以思想和理念作爲核心,以情感和故事作爲手段,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第五,順應數位傳播趨勢,培育「多元主體,多元敘事」的傳播思維。近年來,隨着國際關係的劇烈變化,中國主流媒體在美西方輿論場大都被列爲「外國代理人」「外國使團」,不少社交媒體帳號被標註爲「state-affiliated media」。

與此同時,全球國際傳播的資訊格局正在受到數位平臺的全面重構,平臺賦權、賦能、賦意的內生機制正推動着國際傳播主體特徵、價值空間和敘事方式的整體變革。應順應數位傳播趨勢,培育「多元主體,多元敘事」傳播思維,形成大衆傳播與泛衆傳播、傳統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個體敘事」與「集體敘事」的傳播合力。

第六,適應「後真相時代」傳播環境,通過多元傳播策略提供「競爭性真相」,實現情感認同與關係建構。後真相時代的到來,使得理性、事實、邏輯讓位於情感和情緒,全球新冠疫情和數位媒體的不斷演進又進一步激化了這一趨勢。國外受衆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並非完全基於理性和事實,情感、情緒、羣體輿論氛圍等非理性要素也同時發揮着重要作用。需要通過多元策略提供競爭性真相,以情感共鳴來化解衝突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