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劉江永:中日關係處在新的十字路口

名家觀點》劉江永:中日關係處在新的十字路口。(達志影像)

50年前的今天,中日實現了邦交正常化。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副會長劉江永今天(29日)在《環球時報》撰文稱,毋庸諱言,當下的中日關係並不盡如人意,甚至還面臨新的挑戰。兩國關係發展也有一些不平衡。例如,相比中國民衆對日本的印象,日本民衆對中國的印象更需要改善;相比中國遊客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大批赴日旅遊,日本來中國的旅遊者則趨於減少;相比經貿等務實合作的發展,政治關係的改善則面臨更多挑戰。

文章稱,在這些表面現象的背後,日本對華戰略定位與總體戰略傾向令人不安。岸田文雄雖是大平正芳曾引領的「宏池會」派系的傳人,但他似乎並未繼承大平對華友好路線,而是熱衷於貫徹安倍晉三的「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和以防範爲主的對華政策。其原因之一是岸田派在自民黨內實力弱小,必須依靠第一大派原安倍派及麻生太郎派的支持才能穩住陣腳。另外,岸田曾長期擔任安倍內閣外相,其政策慣性仍在。

文章稱,無論在臺灣問題、釣魚島問題上,還是在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對外戰略上,日本對中國的戰略牽制和圍堵仍在加強。日本不僅繼續加強與美國的雙邊軍事合作,強化美日澳印「四方安全機制」,而且主動邀請英法德等北約成員國介入東海、南海局勢,同日本舉行雙邊或多邊聯合海空演練。甚至針對臺海、釣魚島進行美日兩棲聯合作戰演習。這兩天,德國戰機飛抵日本,進一步強化德日軍事合作。這在二戰後還是第一次,值得高度關注。

文章稱,今年內,岸田內閣將出臺新的《國家安全戰略》、《防衛計劃大綱》和《防衛力量中期整備計劃》,謀劃未來五年日本對華戰略定位、佔GDP2%的防衛開支預算框架,以及打擊敵國指揮中樞和導彈基地的「反擊能力」。日本在「軍事大國化」的同時推行「暴力多邊主義」,將會給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安全帶來威脅。

文章提醒,目前,中日關係處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的各項紀念活動,最重要的目的是確認原點,探尋出路。因爲包括歷史觀、戰爭觀,以及領土歸屬認知爭議、國家安全利益等,雙方依然存在結構性的矛盾。日本民衆對華認知與感情仍處於低谷。日本近期各項民調顯示,認爲中國是「威脅」和對中國沒有好感的人均佔到80%以上。中日民間感情變化的基本原因不僅在於中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帶來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日本民衆對釣魚島歸屬認知不瞭解真實信息,因而會感到所謂「中國威脅」,視中國「搞霸權」,並支持日本政府大幅度增加防衛費等強硬措施對付中國。

文章稱,爲促進兩國關係改善,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之際,首先,中方要呼籲日本回到中日聯合聲明各項基本原則的原點,增進互信,而不是在臺灣問題上無視甚至是違背中日聯合聲明。其次,雙方要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來解決彼此之間的爭端,努力發展兩國面向未來的務實合作。再次,民間感情的改善需要就彼此最關切的問題展開交流與對話。針對日本民衆對華認知欠佳,我們不僅要講好中國故事,更有必要採取有效方式,常態化地向日本各界詳細說明釣魚島爲何確屬中國固有領土,有針對性地擺事實、講道理,化解對方心結。這就需要既善於傾聽對方又加強自身學習。

文章稱,總之,中日關係充滿了改善的潛力與空間,但若處理不當,局部對抗有影響兩國關係大局的危險。安倍「國葬」引發日本國內罕見的巨大爭議,說明日本政治社會正在經歷新的洗禮。如何着眼未來50年的中日關係,同「後安倍時代」的日本打交道,值得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