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董一凡:德國工業「富士康化」實屬無稽之談

名家觀點》董一凡:德國工業「富士康化」實屬無稽之談。(圖/Shutterstock)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學者董一凡2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德國個別媒體最近又圍繞中德經貿關係問題販賣焦慮,一方面繼續指德國鉅額對中出口是「過度依賴」,另一方面將德國從中國的進口額陡增也看作德國經濟的「問題」,稱長此以往德國工業可能會如富士康工廠一樣,變成「中國供應商的終端製造基地」。這類輿論操弄顯然還是順着將經貿合作泛安全化和意識形態化的邏輯,變着花樣在德國和歐洲炒作對中「過度依賴」論調,進而爲「去風險化」乃至推動中德、中歐在經貿和產業領域「脫鉤」創造輿論基礎。但顯而易見的是,這類論調嚴重缺乏常識,「依計行事」只會讓已經陷於危機的德國經濟雪上加霜。

董一凡表示,德國個別媒體所指德國工業「富士康化」,是故意對全球產業鏈合作關係和分工體系視而不見的博眼球之舉。德媒相關報導顯然是把富士康等代工企業視爲低端、勞動密集型、原料市場兩頭在外的企業。但實際上,很多成功和成熟的代工企業往往依託於本土密集和深厚的產業鏈體系,以及在某一全球製造業領域佔據難以替代的結構性優勢,比如臺積電等晶片企業實際上也秉持着承接訂單的代工模式,但卻佔據着全球半導體產業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董一凡稱,況且,中國對德超大規模出口,德國企業對中投資也是背後的重要推動因素。截至2020年底,德國累計對中投資364.1億美元,是歐盟成員國中對中國投資額最高的國家,2021年在中德企已經超過5000家。2022年前三季,德國對中實際投資同比增長114.3%,汽車、電子零配件、化工、工業設備、製藥及生物技術等高端製造業領域佔德國對中直接投資的70%,寶馬、巴斯夫、福斯等德國大企業佔據對中投資的主要比例。與此同時,中國持續擴大開放的趨勢給德國在中企業創造越來越多的機遇,高端產業中德方控股或德方獨資的比重愈發提升。這些企業在中投資不僅是要挖掘中國市場的潛力,同時也以中國爲平臺和基地對歐洲乃至全球擴大出口和加強價值鏈銜接。

因此,德國在中企業在中國對德出口方面做出極爲顯著的貢獻,同時也在疫情和地緣政治動盪背景下就加強雙方產業鏈穩定和韌性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如此相互深度嵌入的關係中得出德國工業淪爲只是進行終端產品簡單製造的代工,豈不貽笑大方。

董一凡認爲,如果真像個別德媒這樣,因擔憂「富士康化」而人爲地與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以及製造業大國削弱經貿聯繫,那纔是德國工業甚至德國經濟真正該擔憂的。當前,德國製造業受到能源危機和美國《通膨削減法》的雙重擠壓,成本和競爭力層面的壓力上升將是長期趨勢,明智的做法應當是通過擴展合作增加自身的迴旋空間,而非沉迷於「降低依賴」將既有的合作基礎和產業鏈嵌合關係打亂打散,使既有產業基礎面臨雪上加霜的境地。

董一凡強調,事實上,德國的政界和商界最近已多次強調鞏固和發展中德經貿關係的重要意義。德國總理蕭茲不久前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會面時表示,德方將堅定發展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反對任何形式的「脫鉤」,強勁的德中關係和經貿互利合作有利於世界的穩定和繁榮。德國經濟研究所發佈報告指出,在複雜的地緣政治風險面前,許多德國公司選擇「看多中國」。中國持續擴大開放、增加動能、謀求高品質發展的趨勢,將持續爲包括德企在內的全球外企釋放發展紅利和市場機遇,時間會證明德國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