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衆批共融公園白天熱爆無法玩 專家:公設概念未跟上高溫時代

共融公園普遍缺乏遮蔭爲民衆詬病。(本報系資料照)

家長指出,公園若缺乏遮蔭,早上到下午的烈陽曝曬幾乎沒辦法使用遊樂器材。(李柏澔攝)

共融公園近年如雨後春筍般在各縣市建置,一來提升更優質的公共空間利用,也提供里民、親子等更多的遊憩場所,然而在極端高溫影響下,共融公園普遍缺乏遮蔭也爲民衆詬病。專家表示,國內公共設施的概念沒有隨着高溫時代來思考,現在已經不光追求綠化,而是「涼化」。

家長A表示,公園既然要做到友善,相關配套就應該做好,但很多共融公園的樹都是被砍掉的,是否因應施工而砍伐並不清楚,但有些樹甚至被移植到其他地方。

家長B說,公園如果沒有遮蔭,早上到下午的烈陽曝曬根本沒辦法玩,一天下來只能傍晚纔去公園,很多共融公園把原本草地換成水泥地、沙地和橡膠墊,和環境共融的理念相差甚遠,可見好管理纔是政府最在乎的。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表示,很多共融公園鼓勵小朋友在其中游憩,材質的不合適導致不少孩童被燙傷但沒被重視,在全球暖化下日照天數增加,共融公園也缺乏樹木的遮蔭,公園裡的器材能使用的時間大概只剩傍晚和晚上,要面對的其他問題包含蚊蟲、治安安全等問題,根源在於政府對公共設施的概念沒有隨着高溫時代來思考。

謝英士說,一個城市裡頭能夠降低熱源的東西爲「城市4要素」,即「河川」、「建築」、「道路」和「人」。河川能把風帶進來;公共建築如何「涼化」,材料的改革將是必然;新建道路的開闢過去想到的是車道和消防道,未來應思考規定留下綠蔭的面積,每個地方一定要有涼化設施,才能將熱島效應降低一點,否則灑水車成本太高,不是長久之計。

最後的「人」,高溫已成日常,都市高度發展下都市熱島效應已不可逆,執政者在都市治理上並沒有被談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