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座談會:新能源汽車走上C位

時隔六年,中央再次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

參會的民營企業家包括: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華爲創始人任正非、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韋爾股份董事長虞仁榮、小米董事長雷軍、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等。

每位重量級人物及其背後的企業都是中國自主創新與科技突圍的突出力量,也是新一輪產業崛起的風向標和壓艙石。

大佬雲集的座談會裡,有三個人的同框格外引人關注,他們分別是曾毓羣、王傳福、雷軍,均來自新能源汽車產業。

與上次座談會相比,曾毓羣座次不變,雷軍從第二排進入第一排,王傳福則是從第三排進入第一排靠中間位置,與其他來自農業、科技、消費等領域的代表,共同組成本次座談會的C位。

座次安排歷來被認爲是國家產業意志的空間投射,爲什麼來自汽車行業的與會者位置越來越靠前?爲什麼是這幾個人代表了汽車產業?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國家對未來寄予了怎樣的期許?

爲什麼汽車越來越靠前?

我國對於汽車行業的重視已經不算是新聞。近幾年,即使是最不關注政經的人民羣衆,也早就習慣了新能源汽車作爲“新時代弄潮兒,舊秩序挑戰者”的爽文敘事,對於車企掌舵者在各種大場面佔“C”位也並不意外。

2024年,中國汽車產業以10.65萬億元的營收規模,正式超越房地產(9.65萬億元),成爲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這一歷史性跨越的背後,是汽車產業的全面爆發:

產銷雙冠:全年銷量3140萬輛,連續16年全球第一,相當於印度市場的6倍;

出口躍升:586萬輛的出口量超越日本,連續兩年穩居全球首位,貿易順差高達1600億美元;

新能源領跑: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超1285萬輛,佔全球市場份額的60%,動力電池出口量增長87.1%。

亮眼的成績背後,是中國汽車企業的角色轉變:內燃機時代的追趕者,已經在電動機時代化身領跑者。近幾年,中國車企以電池、電機、智能化的全產業鏈優勢,幾乎撕碎了跨國巨頭百年來築起的技術壁壘。

而挑戰者中的主角,就是民營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以比亞迪爲代表的民營車企以其更高的創新意識和靈活性,不僅推動了國內的產業加速發展,更實現了中國汽車在全球汽車產業生態位的進一步躍升。

向前的腳步不止於此,接下來,不管是低空經濟、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等這些值得期待的未來科技和產業,都和現在的汽車產業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關聯。

作爲新技術、新模式的孵化場,可以說,誰掌握新能源汽車的話語權,誰就握住了未來產業的鑰匙。

爲什麼這幾個人代表了汽車產業?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用事實證明,政策的扶持和廣袤的市場固然重要,來自民營企業的技術突破和踏實創新也是產業向上的最終解。

寧德時代曾毓羣,比亞迪王傳福,他們的名字早已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深度綁定。

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被稱爲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市佔率連續多年排名全球第一,在全球產業鏈中具有重要地位。數據顯示,全球每銷售3輛電動汽車,就有1輛搭載寧德時代電池。同時,其產品方面的創新,如三元鋰電池、鈉離子電池、凝聚態電池等先進產品,不僅提升了電池的能量密度、壽命和安全性,還拓展了動力電池的應用場景,爲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王傳福則是在重塑比亞迪命運的同時,推動了中國汽車產業完成了一場從“追趕者”到“定義者”的史詩級躍遷。時至今日,比亞迪幾乎掌控了電動車全產業鏈,不僅降低了成本,也讓中國車企在覈心技術領域擺脫了“卡脖子”困境。

如果說曾毓羣代表能源鏈的底層突破,王傳福彰顯製造鏈的系統優勢,那麼小米、華爲則是引領下一輪產業變革核心——智能化的重要力量。而這幾家企業成爲民營企業的代表,或許也是中國產業政策從扶弱轉向促強的又一個例證:國家需要的不再是依賴補貼的溫室花朵,而是能在全球市場真刀真槍拼殺的企業。

因爲未來的汽車行業並非一片坦途。內需市場的波動——新能源滲透率在觸及54.5%的高位後連續四個月下滑,以及出口方面雖有顯著成績但仍與全球頂尖跨國車企存在差距的現狀,共同使得汽車行業的前景變得難以捉摸。同時,產業內部的關鍵技術如電池技術和智能化發展路徑正經歷快速迭代,其最終形態依舊撲朔迷離。

在重重不確定性的交織下,汽車產業的前行之路仍然風大浪急。成爲C位,不僅意味着榮耀與地位,更承載着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