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火箭的融資秘密:金額越來越大 企業越來越少

(原標題:民營火箭的融資秘密:金額越來越大,企業越來越少)

未來五年,中國還有多少民營火箭公司?

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首飛。來源:人民視覺

B站放衛星、吉利造衛星、薇婭直播賣火箭運載服務、SpaceX送上一批又一批衛星……這幾年,商業衛星很多,火箭很忙,試圖將衛星送入軌道的民營火箭隊伍也變得越來越活躍。

不過自2020年以來,民營火箭企業獲得投資金額越來越大的同時,獲得投資的企業卻越來越少。

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早期較爲活躍的13家民營火箭公司中,今年僅有星際榮耀、深藍航天、藍箭航天、天兵科技、零壹空間5家火箭產業民營企業宣佈獲得融資,其餘8家民營火箭企業的最新融資消息寥寥,有的甚至停留在剛成立時的2017年。

國內民營火箭隊伍已呈明顯的梯隊分化,另外,漸漸有企業開始專注於火箭相關的周邊產業,諸如動力系統、地面設備等細分領域。而對於新入場者,想要趕上頭部企業仍需要砸入大量技術與金錢,稍有失誤,就會錯失未來五年的黃金髮射窗口。

據中航證券測算,未來五年裡,中國航天產業每年約有平均128億元的發射市場規模。

而目前國內火箭產業賽道里,有老牌國家隊航天科技,也有新進入的國營企業航天科工,有早早入場的民營火箭企業,也有入場不久採用不同技術方案的新來者,蛋糕不小,但想吃到一口絕非易事。

有的一年融18億,有的還在天使輪

疫情並未影響資本對民營火箭的熱情,2020年來,大額融資陸陸續續投向了民營火箭企業,民營火箭賽道融資掀起了一波小高潮。

9月16日,天兵科技宣佈完成數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這是公司半年以來獲得的第二筆過億元融資。

9月9日,藍箭航天發佈消息稱,公司已在9月完成12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此次融資金額是過去兩年來藍箭航天所獲融資金額的總和。在過去12個月,藍箭航天共獲得投資超18億元人民幣。

8月底,星際榮耀宣佈完成11.92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創當時國內商業航天領域單輪融資最高紀錄。6月初,深藍航天也宣佈完成Pre-A輪逾億元人民幣融資。

“去年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一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讓整個資本市場認爲民營企業也可以把整個商業模式閉環打通。”星際榮耀副總裁霍甲對時代財經解釋2020年出現投資熱的原因,“第二,不管載人龍飛船還是星鏈的發射,SpaceX的發展都非常迅速,帶動了國內相關行業發展。”

除此之外,今年4月份,衛星互聯網一同被納入“新基建”範圍,隨後在兩會上與“新基建”一齊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戰略重要性更加突出,中國商業航天也由此得到莫大鼓勵。

中國商業航天的浪潮興起於2015年前後,軍民融合被上升爲國家戰略,相關促進商業航天的政策也在這段時期密集發佈。

隨後短短几年時間裡,傳統航天時代的絕對C位“國家隊”、從國家隊出來爲自有項目創業打拼的工程師、攜帶資本運作市場的上市公司或投資機構,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在商業航天的市場中,陸續現身。

藍箭航天、星際榮耀、深藍航天、翎客航天、零壹空間、星途探索、九州雲箭、靈動飛天等一批民營運載火箭企業,也在2015年前後陸續成立。

但近兩年來,多數民營火箭初創企業鮮有進展消息。比如進取空間於2018年9月成立,號稱爲商業運載火箭發射服務商,最新融資消息停留在當年9月,爲股權融資,交易金額未披露。

今年5月21日,進取空間宣佈完成了4個新太空經濟項目,分別是龍翔商業航天科技綜合館項目、科騰太空育種農業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吉林省農科院微生物太空誘變及產業化項目及高端傳感器研發及產業化基地項目

但關於其自有火箭探索二號(TS-2)的項目研發、融資進度以及推進劑方案等,卻沒有更多信息披露。

成立於2014年的翎客航天也處於相似境地。其最新融資消息停留在2017年3月,爲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最新項目進度則是停留在2019年8月10日,宣佈完成了第三次可回收火箭試驗。

還有曾與藍箭航天並列爲一線火箭公司的零壹空間,2018年8月,零壹空間宣佈完成B輪融資,當時累計融資金額達8億元,今年9月,零壹空間宣佈再次完成股權融資,新增正軒投資等四家機構,但官網顯示,其目前融資累計金額仍爲8億元。

SpaceX的星際飛船樣機。來源:視覺中國

轉換賽道,絕地求生

經過五年多的探索,民營運載火箭企業發展境遇已大不相同。融資進展受阻的同時,一些企業業務方向也逐漸出現了調整。

其中最爲典型的就是頗受行業矚目、自成立即被譽爲頭部企業的零壹空間。

零壹空間成立於2015年8月,是中國第一家營業執照上寫着“運載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營企業,專注於低成本小型運載器的研製、設計及總裝。

中國首枚民營自研商業火箭就是由零壹空間在2018年5月17日成功發射,根據介紹,OS-X系列火箭從零壹空間內部立項到完成首飛,僅用了一年時間。

在當時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零壹空間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舒暢曾被問及,與美國民營太空運輸公司SpaceX的差距。彼時的他信心滿滿地表示,雖然目前與SpaceX在產品上還有很大差距,但未來5至10年有機會在一些領域競爭。

此火箭的首飛成功,被認爲是中國商業航天史上一個里程碑事件,象徵着民營力量正式登上了中國商業航天的舞臺。

OS-X系列火箭首飛成功後,零壹空間CEO舒暢還曾透露,該系列火箭訂單已排至2019年,OS-M系列火箭訂單則排至2020年;到2020年,零壹空間預計將實現年產20發以上OS-X系列火箭和30發以上OS-M系列火箭的能力。

隨後,零壹空間還曾於2018年陸續成功發射兩枚OS-X亞軌道火箭。但2019年3月27日,零壹空間首度遇挫,其OS-M運載火箭在第一級分離後失控,首次入軌嘗試任務遺憾失敗。

此後至今,零壹空間便再無發射進度傳出。數名業內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目前零壹空間已開始對公司業務進行重新定位。火箭試驗彈移動發射車、發動機地面試驗控制系統、無人機助推動力產品、火箭發動機……動力系統研製成了零壹空間近期業務最新動向。

除零壹空間外,在2017年之後成立的多家民營火箭企業均將重心從整裝火箭業務,轉移至火箭動力系統的研製。

比如成立於2017年3月的靈動飛天,最新項目進度則是在2019年10月14日,宣佈其研製的分離反推固體火箭發動機完成了地面試車。發動機全程工作正常,數據採集記錄完整,試車後發動機結構完整,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另外還有九州雲箭、宇航推進等都仍專注於研發火箭發動機。

“每家商業航天公司都可以走不同的道路,只要它能盈利,我認爲都是有發展前途的。像零壹空間不一定只搞火箭,(做其他相關業務)也可以有一定的市場。”航天專家黃志澄對時代財經表示。

融資的秘密:技術壁壘和商業閉環

航天產業鏈分爲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和衛星應用四部分,其中發射服務就是指能夠將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或空間探測器等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的航天運輸工具,由單級或多級火箭組成。

研發具有運載能力的入軌火箭,把載荷送入預定軌道,再收取一定的運輸費用,這是火箭這門生意的商業邏輯和價值,發射服務也被視爲掘金時遞上“鏟子”的人。

對於資方在選擇一家火箭企業時看重什麼,霍甲表示,第一是技術壁壘是否足夠高;第二是市場空間是否足夠大;第三看公司目前的商業模式是否實現閉環,“對於我們這個行業來說,商業模式閉環指的就是火箭發射成功。”

可靠且低成本地持續將客戶載荷送入預定軌道是民營火箭的頭號目標,但目前,國內尚未有一家民營火箭企業敢打包票。

最大的突破來自星際榮耀。2019年7月25日,星際榮耀發射“雙曲線一號”固體火箭成功並高精度入軌,成爲了除美國以外全球第一家實現火箭入軌的民營公司,被看作是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的零突破。

固體火箭燃料作爲第一代火箭動力系統,有着常溫儲存、快速響應發射的優勢,缺點則是價格較高、燃料利用效率低且無法複用,在商業航天領域優勢並不明顯。

液氧甲烷/煤油則可通過可回收火箭重複利用,無毒環保,對民營企業來說,液體火箭有更顯著優勢。但當前,全世界商業企業中,只有美國的SpaceX和Blue Origin擁有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技術。

2019年10月,星際榮耀公佈了“雙曲線二號”火箭的最新進展,採用液氧甲烷推進劑,目前計劃於2021年執行首次入軌發射任務。也正是因此,星際榮耀在宣佈獲得了約12億元的B輪融資。

另一家今年密集融資的企業藍箭航天,雖然同零壹空間一樣曾發射失利,但研發的勢頭和熱情依舊未減。

其原本採取“小步快跑”模式,意圖先通過快速研發一款固體火箭敲開火箭行業大門。但這一計劃在2018年10月27日,首發運載火箭“朱雀一號”升空402秒後落空——三級火箭異常,搭載的衛星最終也未能按計劃入軌。

此後,藍箭技術路徑從“入軌先行”轉向“動力先行”。藍箭航天的“朱雀二號”即採用液氧甲烷推進劑,與“朱雀一號”同步研製,也是中國研製的首個液氧甲烷運載火箭型號。

今年7月14日,藍箭航天宣佈已完成了控制系統與二級遊機發動機匹配性驗證,意味着藍箭航天成爲國內唯一掌握了推進劑過冷技術,並具備發動機過冷試車能力的民營航天企業。

今年九月,藍箭航天創始人兼CEO張昌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預計2022年就能實現火箭的批量生產,屆時火箭的發射價格也可能被降低到5000美元以下。

藍箭航天創始人兼CEO張昌武。來源:藍箭航天

後來者不易:新技術受同行質疑

新晉勢力也並非沒有機會。成立於2019年的天兵科技就勢頭頗足,在今年已宣佈獲得兩輪過億元融資。

與主流的液氧甲烷推進劑路線不同,天兵科技選擇HCP液體推進劑。天兵科技聯合創始人羅毅向時代財經介紹道,“HCP是複合烴類推進劑的縮寫,國際論文裡叫NOFBX,目前世界範圍內只有美國、德國和中國在開展工程研製。”

除了天兵科技,NASA官網顯示,NASA也曾研究和開發此燃料。

據他介紹,HCP火箭發動機是一種革命性、顛覆性的先進化學燃料宇航推進技術,具有成本低、性能優、無毒無污染,且具有液氧甲烷、煤油所不具有的常溫貯存特點,性能方面可以匹敵雙組元低溫推進劑,同時具有很好的多次重複點火和深度變推能力,易於重複使用,具有極高的推重比,因此可以大幅降低飛行器的系統成本。

但多位業內人士對時代財經指出,所謂的HCP火箭發動機只是炒新概念而已。“天兵科技內部都說靠這個新概念融一筆錢,有錢了還得落到選煤油還是液氧甲烷火箭上。”一名火箭研發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天兵科技創始人康有來正是藍箭航天前CTO。其聯合創始人羅毅表示,關於火箭發動機的路線一直在發展,以甲烷體系作爲民營火箭動力系統在國內最先就是由康有來提出。

“現在幾家都在採用康總當時提出的甲烷路線,做得都比較不錯。”羅毅表示,現在康有來又一次推翻自己,在甲烷體系的基礎上再往前一步,就是如今的HCP體系。

據瞭解,天兵科技將於今年完成天火三號發動機的全系統熱試車,並計劃於2021年年底進行天龍一號液體運載火箭的首飛任務。

北拓資本是九天微星、深藍航天的投資方。提到今年出現投資小高潮的原因,北拓資本董事總經理王陽對時代財經表示,對於投資機構來講,現在是介入商業火箭一個比較好的時間點,具有發射潛力的第一梯隊公司就只有一兩家,但發射需求太大,供給有限。

但王陽同時表示,新進入的民營火箭企業,尤爲不易。“從火箭發動機的點火、試車,再到上天、入軌,每一個里程碑都需要非常長的時間,這需要技術上的積累,同時也是一個燒錢的過程。”王陽說,“但在此之前,已經有一批公司搞了很長時間了,新進入者再要追趕,需要花很久時間。”

他表示,就算假設五年後能發射了,但是發射衛星的黃金需求時間卻已過去,錯過了發射高峰期,融資也將變得很難。

往前走:或被整合、淘汰

中國的民營火箭產業依然等待着有人拔得頭籌。

隨着商業衛星產業的發展,未來五年將是對火箭發射需求的黃金期。根據中航證券的統計,在2020年-2025年,我國通信、導航、遙感三大類衛星的發射需求將超過2800顆,運載火箭發射次數需求將超過180次,在當前“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日益成熟背景下,中國火箭發射次數市場合計約爲759.79-780.55億元,平均每年約126.63-130.09億元。

王陽表示,現在火箭企業最重要的是能將火箭可靠、精準地打入軌道,完成運載任務。“還有就是成本可控,中長期來看,成本是越低越好,至於你用什麼技術,那倒是其次的。”

一國內衛星總體設計師就對時代財經表示,與民營火箭合作的前提就是有成熟技術且有成功的發射案例。“我總不能把花幾年造的衛星,給人家做試驗吧。”

另外相比於國外,目前中國火箭發射成本仍高了不少。

航天五院公佈的研究數據就表明,目前全球市場小衛星平均每顆發射費用爲600-1000萬美元,國內小衛星平均每顆發射費用爲2000-3000萬元人民幣。

入軌只是第一步,高可靠性、高性價比的火箭才真正具有競爭力。

在我國商業航天發射仍處於較早期的階段,中航證券認爲,我國無論是航天央企、其他國企還是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均會將在保證發射成功率前提下,將降低成本作爲最重要的發展重點之一。

由於運載火箭產業需要前期大量的研發投入以及生產線的固定資產投資,中航證券判斷,未來中國航天每年約128億元的發射市場規模,或許難以同時承載以航天科工所屬火箭公司和航天科技集團所屬運載火箭研究院等爲代表的商業航天“國家隊”,以及衆多民營商業航天發射企業。

考慮到大量民營商業航天發射企業的運載火箭所用元器件、部組件均需要採購自航天央企所屬的相關單位,他們預計,運載火箭市場整體將由以航天科工、航天科技所屬商業航天企業(如航天科工火箭及長城火箭)以及少數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龍頭佔據、大量的民營商業航天發射企業或將會在競爭過程中被整合或淘汰。

黃志澄也持有類似觀點,他認爲,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爲代表“國家隊”的成績已經成爲中國航天的一張名片,研發實力雄厚的同時,人才也不易流動,國內民營火箭企業難以動搖其地位。

“國外的民營火箭已經發展了近20年,國內的僅有五六年,並且國有的航天科工對人才的離去,涉及到知識產權,會有保密條例來控制,想從體制內挖到經驗豐富的人才,是相當困難了。”黃志澄表示。

他指出,目前國內民營火箭公司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其在國內最大的作用可能在於刺激國營企業的改革。

在他看來,國內民營火箭企業仍存在人員流動大、創業團隊不穩定、研發技術積累不夠的問題。“現在他們需要練好內功、打好基礎,再看進一步的發展機會。”

羅毅則表示,應該用不了多長時間,中國也會產生像SpaceX這樣具有三千億市值的航天企業。“這個宇宙,你本事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文章來源:時代財經 編輯:賈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