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最前線/兵役延長…他當四個月兵 「我卻要拔一年草」
蔡英文總統去年底宣佈兵役政策重大轉變,役期從四個月重新調整回一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二四年總統大選,影響年輕人的兩岸議題不是「抗中」與「親中」,不是「統獨立場」或「國家認同」,而是對於蔡政府強調「備戰才能避戰」恢復兵役一年義務役的反感投射,年輕人對於政府無法透過兩岸對話避戰,卻要用「備戰」轉嫁給年輕人,非常無奈和怨懟。
蔡英文總統去年底宣佈兵役政策重大轉變,役期從四個月重新調整回一年,在年輕族羣中引發熱烈討論,「首投族」受政策影響首當其衝。不過,實際走入校園,年輕人對於和平與戰爭沒有太大共鳴,他們口徑一致地說「共機每天擾臺,早就麻痹了」,但兵役延長卻影響生涯規畫。
馬英九基金會舉辦的「大九學堂」部分青年學員近日隨馬英九訪美,與華府重要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傳統基金會座談時,現場學員傳遞類似觀點指出,過去七年民進黨執政下,兩岸緊張情勢升溫,但年輕人並不認爲這很嚴重。
一名學員表示,民進黨政府讓臺灣人認爲只要兩岸發生衝突,美國一定會與臺灣站在一起,甚至出兵協防,但年輕人對於如果兩岸發生戰爭,美國到底會不會出兵,是打上大問號的。
家族從商的曾姓青年說,臺灣目前受到的軍事威脅,尚未如以巴地區近年來火箭彈實彈射擊般有切身感,儘管共機每天擾臺,但年輕人早已麻痹了;這也反映在對兵役政策的態度上,背後的美中臺關係感覺相當遙遠,但要當兵的時間變長,畢業後不能馬上找工作,這卻是近在眼前的事。
曾姓青年舉例,政府提出暑假可分批次服兵役方案,爲擔心生涯規畫受影響者解套,但會產生另外的問題,因爲暑假是集中參與社團時段,而社團又是大學生經營人脈、發展社羣網絡的重要一部分,卻要爲了去當兵而犧牲,對於將來出社會的人脈布建,也會有負面影響。
一個鮮爲人知的後備系統位置「輔導員」,由於教召上較一般退伍役男簡便許多,近年成了社會有力人士的子女競相爭取的目標,希望退伍後的後備教召。
陽交大機械系陳同學表示,有趕上四個月兵役的學長,可以幾乎剛畢業就找好工作,但自己未來卻要先去「拔草、掃地」一年,這是他最在意的事。若能因此充實國防戰力,還是會願意,但就他和身邊朋友的普遍認知,現行服兵役並非如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