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被拋棄,資本又背鍋了

相比於服務品質缺乏保證、實際體驗難以預期、餐飲衛生可能堪憂的民宿,你可能會更相信標準化、統一規格的酒店。因爲你不會浪費自己的錢,也不會拿自己的體驗去開玩笑。

撰文丨青柳

據媒體報道,曾經備受青睞的民宿,已經在被拋棄的路上了。

根據《工人日報》報道的描述,

這並非一個新現象,在其他一些報道里也能看到類似的描述——

在華東一個旅遊度假區周邊,數量曾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增長的民宿,近幾個月迎來一波轉讓潮;

在大理,民宿住不滿是普遍現狀,在社交平臺上很多民宿主理人都在發帖感嘆生意難做;

三亞民宿從業者稱,今年行情確實比較難,有民宿房價從500元降到180元,等等。

曾經風光無限,被視爲共享經濟代表的民宿,到底怎麼了?

僅從數據看,近幾年民宿確實迎來了井噴式增長。

有機構發佈數據,2023年中國民宿市場規模已經突破300億元。截至今年8月,我國現存民宿相關企業16萬家;2024年前8月,新增企業3萬餘家,與2023年同期相比,上漲15%。

之所以如此,主要和民宿行業進入門檻相對較低有關。這個行業幾乎不需要多少成本,只需要盤下一個房子,自主進行管理即可。

這給了很多人一個簡便創業的途徑。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民宿大多是個人經營。一時間涌入者衆。加之一衆民宿的互聯網平臺也陸續搭建,民宿的商業邏輯就成型了——自主經營、互聯網營銷。

與此同時,政策紅利也來了。2020年,文旅部、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化“互聯網+旅遊”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在確保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推動“互聯網+旅遊民宿”規範發展。

在多重因素的加持下,國內的民宿呈高歌猛進之勢。民宿幾乎在全國各地迅速鋪開,創業、田園、詩和遠方,一系列美好的想象全部加諸己身,什麼“民宿+電競”“民宿+露營”“民宿+垂釣”等等概念相繼涌現。

直到有一天,一聲脆斷的聲音傳來。

2022年5月,頭部民宿品牌愛彼迎宣佈退出中國大陸市場。

從時間來看,人們可以能說這有着特殊的因素,比如當時的疫情。而且,愛彼迎作爲一家外企,人們也可以用常見的“對中國水土不服”來解釋,畢竟此前的一連串外企都是前車之鑑。

但是愛彼迎的敗走,不只是一個企業經營問題,而是確實賺不到錢了。

在愛彼迎退出之前,有報告顯示,2021年的民宿行業,以平均房價跌破300元爲代價才換來入住率的勉強持平,平均客房收益更是從2020年的122元下降到了114元。

這一趨勢還在持續。

有報告顯示,民宿行業在2024年五一假期的平均入住率爲64.1%,略低於2023年的65.7%。平均房價(ADR)顯著下降,從499.4元降至414.1元,下降幅度達到17.1%。

這些都在說明,民宿真的遇到困難了。

其實想想就能明白,大量的民宿進場,帶來的必然是市場快速飽和。增量收益越來越難獲得,只能進行存量搏殺,客單價下降完全不難預料。

而且民宿擴張太快,質量保障也開始捉襟見肘。在互聯網上,也能看到許多網民留言,“不衛生”“亂漲價”“設施老化”“吃得太差”等等吐槽幾乎隨處可見。民宿口碑,似乎正在經歷雪崩。

據某平臺發佈的《平臺酒店民宿行業投訴分析報告》顯示,從投訴數量上來看,民宿的投訴量遠高於酒店的投訴量,其中某民宿平臺以6054條高居榜首,佔總投訴量的44.07%。

在互聯網曾有媒體發起投票,問網民出遊會一般住哪兒。近一萬人投票,投給民宿的只有910票,僅佔十分之一;而選擇快捷酒店和星級酒店的則有7000多票。

由此可見,民宿確實已經在被拋棄的邊緣了。

從上文很明顯也能看出,某種程度上,打敗民宿的就是酒店。

數據也可以支撐這一點。在旅遊業復甦的大背景下,酒店的業績確實亮眼。有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7家主要上市酒店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68.57億元,同比增長13.30%;歸母淨利潤44.74億元,同比大漲43.08%。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詞——“資本”。且不說國內輿論場對“資本”的定義是否準確,但這符合一種資本敘事:民宿都是個體的、小本的、代表着普通人創業的生意,而酒店則是強大的、統一的、更加系統化和規範化的資本運作,並且打敗了前者。

但民宿敗給酒店,其實也戳破了社會上很多人對“資本”的臆想。你可以大聲說着對資本的不滿,但你的身體是誠實的:相比於服務品質缺乏保證、實際體驗難以預期、餐飲衛生可能堪憂的民宿,你可能會更相信標準化、統一規格的酒店。因爲你不會浪費自己的錢,也不會拿自己的體驗去開玩笑。

某種程度上,這就是“資本”的強大之處。資本的強大,並不是陰謀論裡的一手遮天,而是它們必須得從商品經濟進化到信用經濟,它們必須承擔更大的信譽風險,無論是品質還是服務,它必須達到更高標準,以維繫自己的信用。

就好像人們在社交平臺上無論怎麼給一家民宿打差評,影響力終歸是有限的,這家民宿甚至只需要變更一下名稱就可以重新再來過。但是酒店,哪怕一家分店的負面輿情,都需要整個企業爲之背書、道歉。

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酒店只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質量。當然,這種提升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酒店的成本必然更高,價格也不會像民宿那麼親民,有競爭優勢。但有一點可以至少保證,它的大概水準,你可以想象得到。

我這裡也並不是踩一捧一,要用酒店去映襯民宿的不堪。而是在民宿的起伏中,大家也不妨多想一層。

即在現代社會,爲什麼會產生出巨量的資本,出現巨頭型的企業,它們真的是人們文學想象裡的陰暗、猙獰的面貌,是在幕後刻意地操縱着什麼,還是說只是經濟規律、信用經濟自然作用的結果?

這個答案,哪怕不能精準地說出,但人們的出行選擇,其實已經在說明問題,也在用腳投票了。

當然,我還是真誠希望民宿可以重新振作起來,無論如何,市場上多一個選擇,都能倒逼其他競爭者,也會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福利。

只不過分散式、原子化的民宿,它到底怎麼解決品質不一的尷尬困境,這或許還需要行業繼續探索,給出新的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