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交流開啟寶島蘭花育種傳奇 競爭力來自育種力 動能十足的蘭花產業

Phal. Fangmei Sweet是周伯倚的代表作,他後來用這個品種雜交出更多不同花色的蝴蝶蘭。圖爲Fangmei Sweet變異種「三色鳥」。 (攝影╱林慧貞)

【撰文╱林慧貞 圖片提供╱臺灣蘭花育種者協會】

走進歐美日韓民衆家裡,迎面而來很可能是臺灣的蝴蝶蘭,去(2023)年蝴蝶蘭外銷產值達到新臺幣51億6,391萬元,全球每3株蝴蝶蘭苗就有1株來自臺灣,僅次於荷蘭,年年吸引無數國家來取經。將蘭花推上世界舞臺的是遍佈全臺、深藏在民間的花農,這幾年歷經荷蘭搶佔市場、COVID-19疫情,臺灣蘭花雖有起落,卻始終在全球保有一席之地,豐沛的育種能量是重要關鍵,本期報導專訪臺灣蘭花育種者協會理事長周伯倚,細數臺灣蘭花育種背景,以及未來的挑戰和轉機。

臺灣蘭花產業可粗略分成最上游的育種,業者選育出適合的品種後,交由中游育苗催花,在溫控下大量生產瓶苗、小苗、中苗、大苗,再由下游貿易商運銷海內外,產業集中在嘉南一帶,其中位在臺南市後壁區、佔地175公頃的農業部農業科技園區管理中心蘭花園區最爲人所知,2008年成立的臺灣蘭花育種者協會(下稱育種者協會)辦公室卻則坐落於彰化縣溪州鄉。

周伯倚解釋,南部主要是生產重鎮,但育種者遍佈全臺,各擅勝場,例如北迴歸線以北,光線沒那麼好,宜蘭育出來的品種就適合往荷蘭發展,蝴蝶蘭適合地點則是嘉義以南,大紅花品種就是從嘉義開始算起,大白花品種最佳栽培的地方則是臺南以南,「溪洲對育種者來講就是最佳的距離,南來北往都方便。」

秘書長楊怡萍補充,協會位於彰化縣苗木生產專區,附近的彰化田尾也正好是鼎鼎大名的花鄉,和推廣花卉相輔相成,因此選定此地落腳,目前會員共有237人。

春天的蘭花新品種品鑑展示會,是育種者們交流的時刻。臺灣蘭花育種者協會理事長周伯倚與農糧署代理署長蘇貿祥參觀各式參展蘭花。

南來北往的重要性,隱含着一段特殊的臺灣蘭花育種史。周伯倚表示,臺灣最早的育種者是學歷高、收入多的醫生、商人、官員,蘭花單價高,賞蘭是上流社會的文化和交際,這些人也較有機會到國外看到好的品種,慢慢收集回臺,開始育種。

育種既是興趣,也是比拚,楊怡萍說,當時賞蘭風氣旺盛,幾乎週週都有展示會,「對他們來講,交流蘭花,讓自己的作品走出去,是件值得炫耀的事。」其他人看到新奇的花,互相打探、贈送、買賣,由於育種有一定門檻,因此育種者也不吝分享自己的成果,不怕心血外流,「育種是一件可以分享的事情,跟同好交流可以培養出蝴蝶蘭育種的眼界跟心胸,不會只侷限在一方之地。」

臺灣蘭花育種者協會理事長周伯倚的育種秘笈。 (攝影╱林慧貞)

品種交流出乎熱誠 養蘭花如培育小孩

周伯倚出身資訊背景,2005年返鄉協助家中蘭花產業,之前還在臺北工作時,他常陪着父母送花到各店鋪,卻發現店家以花期不長、顏色不佳爲由扣款或退貨,讓他決心要育出花期長的蘭花品種。周伯倚向前輩學習經驗,到附近蘭園參觀,首次育出品種便一鳴驚人,獲得臺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頒發難度極高的AQ獎「傑出品質獎」。

「當時我還不知道爲什麼大家叫我請客,後來才明白這個獎很難,我下一個拿到AQ獎的品種已經是快10年後了。」他笑着說起育種往事,特別感謝前輩的照顧,當時雖然育出滿園花,卻不知如何挑選,是前輩龔憲志不辭辛勞來到蘭園,指點後纔有好成果。育種至今近20年,他說自己從未花錢買過一個品種,都是跟其他人交流而得,若遇到同好,他也會將自己的花送出,傳承前輩留下來的美好風氣。

身爲育種者,周伯倚認爲,蘭花育種需要不斷交流才能突破自己,育出一個蘭花品種至少3年,不免遇到瓶頸,類同養小孩,「蘭花又叫難花,要種死很難,但種到漂亮更困難,」育種有時會受限在自己的蘭園,必須走出去看看。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