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昂萊看似四面楚歌,手下緬軍節節敗退,但戰場主動權仍在他手裡

儘管敏昂萊所處的局勢看起來險峻,其指揮下的軍隊似乎處於持續的退卻之中,其實,戰局的發展依舊牢牢掌握在敏昂萊的手中。對他而言,老街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象徵意義上,而非其實際戰略地位。增援部隊的核心力量依然集中在打通臘戍、木姐一線的戰鬥上。地方武裝力量無法根本動搖緬軍的基礎,這使得緬軍仍持有和平談判的籌碼。

緬軍的主要優勢在於其龐大的規模,由佔緬甸人口絕大多數的緬族組成,這些緬族人居住在緬甸最富饒的六個省份。僅此一點,便足以確保地方武裝力量無法深入緬軍的核心領土。一旦地方武裝力量越過了他們原本的轄區,他們的進攻也就停止了。

此外,地方武裝力量還面臨着種種憂慮,最主要的是緬軍控制的空中力量。他們缺乏足夠的防空裝備,在取得地面上的勝利之後,進入戰後重建階段,若緬軍的飛機隨時可能發起轟炸,他們的處境將變得十分困難。社會環境已非往昔,民衆受教育程度提高,意識增強。若緬族民衆被逼急了,全民可能投入戰鬥。昂山素季的支持者可能會造成一些混亂,但並未佔據明顯的上風。在這種既不進退的僵局中,可能倒不如及時止損,收穫現有的成果。

和平談判無疑是解決衝突的最佳途徑,但是談判桌上的對話通常取決於實際的實力平衡,以及戰場上的勝負。如果緬軍被趕出緬北,那麼進行和談的意義也將大打折扣。因此,他們在緬北和其他武裝控制區域的戰鬥結果至關重要,然而這並不適用於緬甸的六省,這些地區不在和談的考量範圍內。無論如何,緬軍都站在了一個相對不敗的位置。

敏昂萊也明白,戰爭的持久性不僅僅取決於軍事實力,還要考慮到民衆的支持和國際社會的觀點。因此,他並未完全排除政治解決方案的可能性。與此同時,爲了鞏固其軍事勝利並防止地方武裝的反撲,緬軍開始在戰略要地部署更多的防禦措施,並着手修復和加強基礎設施,以確保其供應線的安全。敏昂萊還積極尋求與周邊國家的外交支持,特別是那些有共同安全利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