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丨文物新發現:濫泥鋪古驛道
金牛道從廣元綿延至綿陽梓潼後,經魏城,過仙海抵達富樂山下,過芙蓉溪後到綿陽城區,再經飲馬渡向南穿過御營壩,走黃土樑到石橋鋪、皁角鋪,經新鋪到羅江金山鋪,過白馬關到德陽然後抵達成都。本次文物普查中,在綿陽市遊仙區遊仙街道芙蓉社區棺山樑發現一段目前綿陽境內保存最完好、長度最長的古驛道——濫泥鋪古驛道,被列爲新發現文物登記。
一、左綿城北長安道 馬足翻翻人自老
秦漢時期,長安與巴蜀的陸路網狀交通已然成形,《戰國策》有言“秦棧道千里,通於蜀漢”。爲了聯通中原王朝和巴蜀腹地,無論是出於政治軍事控制或是經濟交往、文化交流,都必須保證道路的暢通無阻。至西漢時,司馬相如、楊雄這些讀書人前往長安求取功名,或是文翁入蜀在成都教化百姓均是走這一條道路,至今留下了涪城西山公園的揚雄讀書檯、梓潼司馬相如讀書室等歷史遺蹟。北宋詩人唐庚有詩言:“左綿城北長安道,馬足翻翻人自老。”即是暢想着着歷史時期無數官宦、文人、商旅經綿陽入長安,在古蜀道的路途上追尋功名或是留下詩篇,同時也烙下了深深的歲月痕跡。
二、濫泥鋪古驛道
按照清代驛傳體系,鋪是古代專門負責傳遞緊急公文和信件的小驛站。州府設總鋪,以總鋪爲中心,分鋪沿着驛路延伸,十里設一鋪,綿州直隸州共19鋪,如目前綿陽的石橋鋪、新鋪等地均是以往的驛站,遊仙區境內共六鋪一驛,分別是宣化鋪、魏城驛、銅瓦鋪、沉香鋪、蔡家鋪、抗香鋪、濫泥溝鋪(今濫泥鋪),共計70裡驛道。需要說明的是,驛和鋪功能基本相似,但是驛的規模和位置更加重要,驛多設在京城或州郡的主幹道上,而鋪一般設在兩驛之間或通縣鎮的次幹道上。濫泥鋪是出綿州城往北的第一個驛鋪,“在州北十里,設鋪司一名,鋪兵三名。”濫泥鋪古驛道現存石板上基本都有以往的車轍痕跡,這些車轍是經長年累月的外力接觸、摩擦造成的,可見這段道路在當時被頻繁使用,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1937年2月,隨着川陝公路的開通,古驛道漸漸湮沒在山野之中,逐漸荒廢。
在本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綿陽市文物部門經過實地調查後,將濫泥鋪古驛道作爲新增文物點進行普查登記,在古驛道旁懸掛“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牌子,旨在增強公衆的文物保護意識,以此加強對古驛道的保護,避免進一步損壞。
目前,蜀道申遺正在推進,濫泥鋪古驛道的發現,爲蜀道申遺提供了強有力的實物資料。同時,綿陽自秦漢開始就是“劍門鎖鑰”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保存至今的濫泥鋪古驛道,對研究古綿陽的交通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極大豐富了綿陽境內的蜀道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