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挑對「思考框架」 做最佳決策

面對疫情挑對「思考框架」 做最佳決策。(示意圖/Shutterstock)

思考框架出了問題,就可能帶來災難。關於這點,讓我們以專家和決策者過去兩次如何面對流行病疫情爲例,解釋挑對框架有多重要。

2020 年初,許多國家的公衛部門開始得到新型冠狀病毒的警訊,但全球還不知道自己是面對哪種疾病的挑戰。當時已知有七種冠狀病毒會影響人類健康,感染率和致死率大不相同,有些冠狀病毒只會引發普通感冒,但也有像是 SARS(2002 年至 2004 年爆發於亞洲)和 MERS(2012年爆發於中東)的病毒,引起的症狀更嚴重、潛伏期更長,致死率分別高達 10% 和 35%。然而,全球過去就經歷過冠狀病毒疫情爆發,而且也像伊波拉病毒一樣,最終得到抑制。

或許正因如此,雖然發現了 SARS-CoV-2 這種病毒,也瞭解它引起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這項疾病,各國卻不知道究竟要採取多激烈的應對措施。中國將武漢封城,這幾乎是只有極權政體纔會做、才能做的手段。義大利則是根本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就發現病例爆增。有一段時間,倫巴底的醫院已經完全不堪負荷,醫師不得不流着淚,爲老年病人施打鎮靜劑,讓他們可以走得比較安寧,也能節省有限的醫療資源,保留給年輕的病人。

這次也像是 2014 年世衛組織和無國界醫師的情形,所有國家都取得同樣的資料數據,但因爲對新冠肺炎的思考框架不同,就會定出不同選項、採取不同行動,而這就影響了危機爆發後的結果。以英國與紐西蘭爲例,就可以看出不同的思考框架會帶來怎樣不同的結果。

紐西蘭將新冠肺炎視同 SARS,採取的是加以「掃除」的態度。雖然紐西蘭並未經歷 SARS,但是該國衛生官員定期與臺灣及南韓等受害地區的官員聯繫,發展出健全的疾病監控系統與政策。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紐西蘭衛生官員立刻進入災難應變狀態。紐西蘭總理阿爾登認爲,反應過度總比反應不足來得好。她在 3 月向紐西蘭國民表示:「我們現在只有 102 例,但義大利也曾經只有 102 例。」於是,紐西蘭鎖國、關閉邊界,並且全力追蹤所有案例的接觸史。

與此同時,英國所採用的思考框架是認定新冠病毒類似於季節性流感,採取的是予以「減緩」的策略。英國衛生官員認爲,新冠病毒總有一天會傳遍全國,最後達到羣體免疫。於是,英國很早就放棄了做檢測與病例追蹤,也比歐盟會員國更晚讓學校停課、更晚禁止大型集會。一直要等到流行病學模型顯示,新冠病毒會造成英國的國民保健體系崩潰,官員才終於決定全國封城。到了 6 月初,阿爾登總理宣佈紐西蘭已無新冠肺炎病人,但英國因新冠肺炎而喪命的人數達到五萬人,是全球前幾高。

兩個國家,同樣的資料,卻因爲不同的思考框架,而有了不同的行動。而結果也全然不同。

思考框架能協助我們前往想抵達的地方,但我們得先選定方向。這一方面令人放心,知道自己仍然有所掌控,但同時也令人想來害怕。思考框架雖然好用又強大,價值非凡、必不可少,但到頭來,還是得由我們來做出選擇。

(本文摘自《造局者》/天下文化)

【內容簡介】

灰犀牛來襲 黑天鵝亂舞

《造局者》提出了令人着迷的解方

人人都可以成爲造局者!

《大數據》作者羣,眼見AI崛起、世局動盪,

再次提出他們最深刻的觀察與解答。

Framer原意是起草美國憲法的那羣人,

他們建立了聯邦政府的「框架」,他們正是「造局者」的典型——

運用腦中的思考框架,在現實社會構建了可以實現夢想的體制框架,

他們展現腦中的思維格局,雙手締造了壯闊的新局。

對個人、社羣、國家、或甚至是整個文明而言,

運用「建立思考框架」這種人類所特有的軟實力。

纔有機會對應最棘手的商業困境和社會議題。

【作者簡介】

◎庫基耶 Kenneth Cukier/作者

《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經濟學人》每週科技播客Babbage主持人,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副研究員,《大數據》作者之一。

◎麥爾荀伯格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作者

全球知名的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貝爾法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研究員,《大數據》系列書籍的作者。

◎德菲爾利科德 Francis de Véricourt/作者

歐洲管理科技學院教授,決策、模型暨數據中心主任,專精於管理科學和機器學習。

【譯者簡介】

林俊宏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大數據》、《大數據:教育篇》、《大數據:隱私篇》、《大數據資本主義》、《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等書。

《造局者》/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