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號,探索地球深部奧秘(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大國重器)

本報記者 常 欽 劉涓溪

科研人員在研究“夢想”號設計圖紙。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供圖

“夢想”號指揮部主要負責人周昶(前)在動力控制室查看船上情況。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傳教育中心供圖

“夢想”號進行原地掉頭。中船黃埔文衝有限公司供圖

數據來源:中國地質調查局

11月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在廣東廣州正式入列。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表示熱烈祝賀。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夢想”號海試成功並正式入列,標誌着我國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設海洋強國、科技強國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作爲我國深海探測關鍵技術裝備領域的重大突破,“夢想”號大洋鑽探船承擔着深海資源勘探、大洋科學鑽探和深遠海科學考察等多項使命,對服務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推動深海關鍵技術攻關、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夢想”號建造有多難?爲何以“夢想”命名?未來將會承擔哪些重要任務?近日,本報記者走上“夢想”號,走近“夢想”號科研團隊,一探究竟。

——編 者

奮力“追夢”——

被稱爲海上的移動“國家實驗室”

“深鑽、深潛、深網,被認爲是深海探測的主要手段。深鑽指的就是大洋鑽探,通過鑽獲地球深部的岩心,解讀其蘊含的科學信息,探索地球深部的奧秘。”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夢想”號指揮部主要負責人周昶介紹,“夢想”號入列後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爲全球科學家開展大洋鑽探研究提供重大平臺支撐。

究竟什麼樣的“神兵利器”能實現“打穿地殼,進入地球深部”的科學夢想?

“幾年間,我們去了很多國內油田,走訪多家裝備企業,從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到大陸科學鑽探……一項一項,逐步摸清系統原理和設備配置,完成鑽採系統作業能力論證,聯合設計單位開發國內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鑽探船型。”“夢想”號鑽採系統負責人馮起贈表示,“夢想”號的鑽採系統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馮起贈介紹,“夢想”號能夠在數千米水深的海底實施鑽探,進入海底地層獲取岩心樣品,實現直接觀察、分析測試和科學研究。在技術創新和設備集成的支撐下,“夢想”號具備海域11000米的鑽探能力。

“夢想”號堪稱海上的移動“國家實驗室”。船上建有基礎地質、古地磁、無機地球化學、有機地球化學、微生物、海洋科學、天然氣水合物、地球物理、鑽探技術等9個實驗室,總面積超3000平方米,裝配各種精密實驗儀器超過150臺(套)。配置有船載岩心庫和岩心自動傳輸存儲系統,岩心的運轉更爲自動化,如同“魚蝦從海里捕撈上來後直接加工處理,剩下的放冰櫃裡儲藏保鮮”。

“夢想”號還配有智慧大腦。先進的綜合信息化系統可實時匯聚分析2萬餘個監測點數據,實現作業全過程智能監測、實驗智能協同、人員健康智能保障、船岸智能融合。

“想在海上鑽探,還要做實驗,船舶穩定性是重要前提因素。‘夢想’號可在6級海況下正常作業、16級颱風下安全生存。”“夢想”號總設計師張海彬介紹,船隻總噸33000,總長179.8米,型寬32.8米,排水量42600噸,續航力15000海里,載員180人,在不進行補給的情況下可連續在海上工作120天,吃水深度9.2米,滿足全球主要海域橋樑通行及碼頭停靠條件。

科學“築夢”——

主要性能指標均優於設計要求

“夢想”號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申報立項,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具體組織實施,聯合中國船舶集團等多家單位完成設計建造任務。該船於2020年5月完成初步設計,2021年11月啓動建造,2024年10月完成綜合海試。

“我們採取了‘小噸位、多功能、模塊化’的設計理念,確保科學可持續建設。”張海彬介紹,藉助“模塊化”設計理念,多項世界級技術難題被攻克,以“小噸位”實現“多功能”,在國際上首次創新集成大洋科學鑽探、深海油氣勘探和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採等多種功能。經兩輪海試驗證,“夢想”號主要性能指標均優於設計要求,取得多項重大突破,構建起我國自主的超深水鑽探裝備設計建造技術體系。

作爲一名95後,“夢想”號監造組成員汪明鑫參與“築夢”6年多。“2017年12月,正式立項;2019年4月,完成可研報告……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從規劃圖到施工圖,從期盼到圓夢……我們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5歲,‘夢想’號給了我們追夢的機會和平臺。”汪明鑫在筆記本上這樣寫道。

“‘夢想’號作爲首制船,無先例可循,其建造工程量是現有海工船舶的10餘倍、科考船舶的數十倍。11000米的巨大壓力,對設備、水、電、液、材料都是挑戰。”張海彬說。

馮起贈介紹,“夢想”號鑽井系統的安裝方案就是“量身定製”的。在鑽臺搭載前後,均制定有詳細的安裝方案,分析出最優的鑽臺合龍焊接順序,每一個環節都精細化落實,建造團隊實現了整個箱式鑽臺的成功搭建。

國產高壓泥漿泵上船“水土不服”、泥漿混合設備佈置不下,電纜長度從800公里增加到1200公里,整整多了一半……項目團隊組建12個攻堅小組,啃下一塊又一塊硬骨頭。150餘家參研參建單位協同攻關,3000多名建設者1100多個日夜連續奮戰,“夢想”號的探索不曾止步,建造也從未停歇。

合作“圓夢”——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快實施科學計劃與任務

向海圖強的夢想,需要科考利器,這也是“夢想”號名字的由來。

“夢想”號海試成功並正式入列,標誌着我國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設海洋強國、科技強國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在業內人士看來,“圓夢”還需要包括國內外科學家在內的各方共同努力,加快研究提出並實施科學計劃與任務。

半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大洋鑽探在全球各大洋鑽井數千口,取得的科學成果驗證了板塊構造理論,揭示了氣候演變的規律,發現海底“深部生物圈”和“可燃冰”。而“打穿莫霍面、進入上地幔”這一夢想還未曾實現。

“地球就像一個帶殼的雞蛋:‘蛋殼’是地殼,‘蛋清’是地幔,‘蛋黃’是地核,地殼和地幔之間的分界面就是莫霍面。”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介紹,打穿莫霍面,對於深入瞭解地球內部的物質組成、結構、物化性質、演化規律等具有重要意義,也能在地震預測、礦產資源勘探等領域發揮出重要的應用價值。

隨着“夢想”號正式入列,我國將和美國、日本和歐洲一樣具備自主組織航次的實力,從而在國際大洋鑽探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孫珍介紹,目前我國正在發起自己主導的國際大洋鑽探計劃,未來將通過“夢想”號自主組織航次,與歐洲和日本主導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進行合作。

自然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廣華表示,自然資源部將精心運維“夢想”號,切實提升船舶管理和保障水平,大力加強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提升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能力。同時,大力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國際海洋合作,服務全球科技工作者探索地球奧秘,爲更好地認識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提供良好平臺。繼續發揚開拓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精神,將其轉化爲推進海洋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的不竭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8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