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藍調:海天之色,深淺皆美|文物中的中國傳統色
文博時空/文文博時空 作者 馬溫馨 王佳歧
製圖|孫嘉一
文物攝影|杜廣磊
彷彿春日晨曦中的藍天,輕盈而柔和,那是詩人筆下的憧憬,如夢般的囈語;彷彿夏夜星空下的大海,沉穩而神秘,帶着生命的激情與力量。藍色是冷色調中最冷的色彩,顏色非常純淨,讓人聯想到海洋、天空、湖水、宇宙……
在《只此青綠的色彩奧秘》中,中國傳統色研究學者曾啓雄教授就提出:青字叫做曖昧色。它包含了青、藍、綠三個顏色,古代用青色,後來變用藍色。青在甲骨文的時代是綠色,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開始加入了藍,到後面加入了黑,現在青字在消失,藍逐漸取代它。
藍在古代字典是指植物,它不是指顏色,它是一個人的姓,古代有一個縣叫藍田縣,藍田是中國古代有名的產美玉的地方。藍字被廣泛使用於表現色彩的年代,是近代纔出現的。青字和藍字在使用普遍性上的易位,到了民國後,纔開始出現較劇烈的轉折。根據商務書局現代版《辭源》的解釋,青和藍兩者的區別在於深和淺而已,色相上並沒有差異。
“鮫鮹藍色染初勻,風皺粼粼渺水雲。”(宋·鄭得彝《龍遊八景 其二 瀫水晴風》)藍字本義是藍草,用作染料。藍色在我國傳統色中已有逾3000年的歷史,貫穿整部中華歷史與庶民階層文化,是普羅大衆的衣物常服色。
色彩與人的情緒有直接關係。心理學研究表明,藍色具有明顯的鎮定效果,在各種藍色中,羣青色的鎮定效果最佳。這種顏色看起來很高貴,有很深沉,很富有內涵。如果把房間的顏色粉刷成接近羣青或接近羣青的顏色,可以獲得鎮定情緒,消除緊張感的神奇效果。而這種效果,明顯大於其他藍色。
01.西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西子,指西湖水的顏色,是一種似綠非綠,但是又比藍色更明淨的顏色。清代盛行湖色服飾,近代有西湖色、西湖水、西湖光等色名。西湖春色無限好,碧波盪漾似佳人。晴日之下,西湖水光瀲灩,漫步在湖畔,自有一番別樣的愜意。
景泰藍,中國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工藝達到最巔峰,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爲精美而著名,故後人稱這種金屬器爲“景泰藍”。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琅”,是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製而成。
02.天水碧
“染成天水碧,屑花競芳妍。”(明·儲巏《題蒼雪道人卷》)天水碧,一種淺淺的粉青色。《宋史·列傳第二百三 十七》載:南唐李煜之妓妾嘗染碧,經夕未收,會露下,其色愈鮮明,煜愛之。自是宮中競收露水,染碧以衣之,謂之“天水碧”。
這幅由清朝許良標所繪的芭蕉美人圖,容貌清秀的少女正手持團扇,倚坐於湖畔石上,凝望著欄杆外之荷田,若有所思。景物清晰,設色鮮麗。
03.竊藍
“幾葉梧桐綠染黃,竊藍妥貼擇枝翔。”(清·弘曆《題趙孟籲梧桐蠟嘴》)竊藍,漢語顏色詞中的第一個淺藍色,出自《爾雅·釋鳥》:“秋扈,竊藍”。“竊”即“借”,古人不會用數字表示色值,但他們巧妙地用“竊”“盜”“小”“退”等字來表示淺色的意思。
這件清朝的天藍釉石榴尊,從器口、頸部連同器身,整體淺劃爲六瓣形,似石榴果實,造型生動。全器內外遍施天藍釉,白中泛藍,藍見清爽,賞心悅目。暗刻的豎狀條紋呈深藍色,在淺藍釉裡自有一種風姿;尊底部亦爲天藍釉,圈足底部施以醬釉,從外觀即可以顯見,與全器天藍色彩相配,別具韻味。
天藍釉是鈞窯釉色之一,深者謂“天藍”,居中爲“天青”,淡者爲“月白”,它是康熙時期景德鎮燒製的一種高溫顏色釉,其釉中含有1%左右的鈷料,在高溫下可燒成猶如天空的藍色。康熙時天藍釉均爲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兩朝才見瓶、罐等較大器型,因其大部分爲官窯器,故傳世品較少。這件石榴尊爲純正的天藍釉器,是乾隆年間官窯產天藍釉的代表器。
04.孔雀藍
“無言海子紛呈孔雀藍,醉客分明是川酒。”(當代·何永沂《深秋九寨溝放歌》)孔雀藍,孔雀羽毛的藍色,藍中泛微紫,也指瓷器的顏色。孔雀藍釉是以銅元素爲着色劑燒製,呈亮藍色的調的低溫彩釉。生坯掛釉,或於白釉器上二次掛釉燒製。生坯掛釉者,釉層極易開片剝落。
這件乾隆款胭脂紅藍地軋道琺琅彩折枝花紋合歡瓶,內壁施松石綠釉,外壁在胭脂紅、藍地上裝飾軋道工藝,並彩繪折枝花卉紋。外底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藍料彩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單行款。其造型優美,設計精巧,在清代宮廷檔案中被稱爲“合歡瓶”。
軋道工藝是在琺琅彩色地上用鐵錐劃出細如毫芒、宛如鳳尾狀的花卉紋,爲乾隆時期創制的裝飾技法。在軋道地上繪花卉圖案,具有銅胎畫琺琅的藝術效果。此種工藝頗爲費工,清宮內務府記事檔中稱這種新創紋飾爲“錦上添花”。
05.天藍
“浪雪翻空碎,天藍落鏡看。”(南宋·楊萬里《擬上舍寒江動碧虛詩》)天藍色,又稱“湛藍色”“蔚藍色”,是天空晴天的顏色,亦是瓷器釉色名。天藍釉,由“天青”演變而來,清康熙時創燒。釉色淺而發藍,似天藍色,故名。含鈷量在2%以下,釉中銅、鐵、鈦等金屬元素均起呈色劑作用;呈色穩定、瑩潔菁雅,可與豇豆紅媲美,是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藝技巧和不朽的藝術造型的完美體現。
這件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是經典之作,通高48.5釐米、冠高27釐米、徑23.7釐米,重2320克。用漆竹紮成帽胎,面料以絲帛製成,前部飾有九條金龍,口銜珠滴,下有八隻點翠金鳳,後部也有一金鳳,共九龍九鳳 。金鳳鳳首朝下,口銜珠滴。珠滴可以在走動的時候,象步搖那樣隨步搖晃。
翠鳳下有3排以紅藍寶石爲中心的珠寶鈿,其間點綴着翠蘭花葉,冠檐底部有翠口圈,上嵌寶石珠花,後側下部左右各飾點翠地嵌金龍珠滴三博鬢,博鬢上嵌鏤空金龍、珠花瓔珞,似金龍奔騰在翠雲之上,翠鳳展翅翱翔於珠寶花叢之中,金翠交輝,富麗堂皇。此冠共嵌未經加工的天然紅寶石百餘粒,珍珠5000餘顆,造型莊重,製作精美,採用的工藝有花絲、點翠、鑲嵌、穿系等。
花絲即用金做原材料,拔成細絲後,用堆、壘、編、織等方法,將花絲成型,加以燒焊,編結成龍的形狀。
點翠是將金、銀片按花形作成一個底託,再用金絲沿着圖案花形的邊緣焊個槽,在中間部位塗上膠水,再把從翠鳥身上拔取的羽毛鑲嵌在座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圖案。圖案上鑲嵌珍珠、翡翠等珠寶玉石。翠鳥的羽毛光澤感好,色彩豔麗,再配上金邊,顯得富麗堂皇,且永不褪色。
這件鳳冠的點翠難度相當大,不僅點翠的面積大(有翠鳳、翠雲、翠葉、翠花),而且形狀複雜。尤其是翠鳳,均作展翅飛翔狀,鳳尾展開,羽毛舒展,富靈動感。鑲嵌即用金片裁成條狀,做出與寶石形狀相似的“託”,託兩側焊兩爪抱住寶石,必要時用粘蠟粘住。穿系是將一顆顆珍珠全部穿孔後,按一定的排列順序或圖案將它們穿系起來。
06.灑藍
“天女乘空灑藍水,秋雲染就層山裡。”(明·袁宏道《綠雲庵爲蒼麓禪人題》)灑藍工藝最早出現在明代宣德時期,以鈷爲髮色劑,也就是青花基礎料,吹於器物表面,形成深淺不一的斑點,所餘白釉的地方,彷彿飄落的雪花,隱於藍釉中,猶如浩瀚星空之下,舀一瓢銀河水,點綴其間,故又名“雪花藍”。其較之單色藍釉,變化萬千,漸暈漸然的藍白層疊,讓人彷彿置身於冬日落雪,星空璀璨的迷人景緻中。
將軍罐,其蓋頗似將軍的頭盔,故而得名。器型始見於明嘉靖、萬曆年間,明末的將軍罐,器型較爲矮、拙。到了清代順治時期基本定型,造型爲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部漸收,多爲平底無釉,通體渾圓,器型高大。康熙時期,是將軍罐廣爲流行的時期,圓的罐體展肩提腹,拉長頸部,收緊圈足,使得將軍罐的造型顯得挺拔向上,氣魄宏偉。
由於將軍罐的造型受人喜愛,因此不論是官窯還是民窯都大量地燒造,特別是民窯的製造,從內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爲主,有戲曲人物、神話故事,這些題材紋飾比較繁縟,在小器物上很難展示,而高大的將軍罐,則可以將這些題材全面地展示出來,深受廣大百姓的認同。常見品種爲青花、五彩器,此外還有黃釉、茄皮紫釉、三彩等。
07.羣青
“華蓋峰高未易窮,捫參歷井到天中。回頭卻顧人間世,但見羣青似小童。”(北宋 · 樓異《 嵩山二十四詠 其十三 華蓋峰》)古時的羣青色,從貴重礦物青金石中獲取,是中國歷史最悠久、古畫中常用的礦物色之一,鮮亮的藍色微微透着一點紅光。用羣青粉末分別加入調和油、膠水和丙烯,可以分別製成油畫、水彩畫、水粉畫和丙烯畫顏料。羣青屬於礦物質顏料,透明、遮蓋力弱而且明亮度高,適合裝飾色彩,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式古建築上。
青金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它以其鮮豔的藍色贏得東方各國人民的喜愛。在公元前數千年的古埃及,青金石與黃金價值相當;在古印度、伊朗等國,青金石與綠松石、珊瑚均屬名貴玉石品種;在古希臘、古羅馬,佩戴青金石被認爲是富有的標誌。在中國古代,被稱爲璆琳、金精、瑾瑜,青黛等;佛教稱爲吠努離或璧琉璃,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之一。《石雅》雲:“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復金屑散亂,光輝燦爛,若衆星麗於天也”。所以中國古代通常用青金石作爲上天威嚴崇高的象徵,又稱其爲“帝青色”。
這件白玻璃繞彩絲玻璃螺旋紋瓶,瓶喇叭狀圓口,口沿外撇,頸直且較長,闊腹下斂,類鵝卵形,高圈足,底部外撇。足底陰刻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瓶口沿和足部套碧綠色玻璃,頸、腹部飾白、藍、紅三色相間的條帶紋,通體螺旋纏繞,其顏色的相間規律爲白、紅、白、藍。此瓶顏色純正,質地潔淨,造型雅緻,紋飾流暢活潑,如行雲流水,爲本來靜止的器物注入了勃勃生機,是不可多得的清代玻璃珍品。
08.佛頭青
“江色灩涵僧眼碧,山光濃逼佛頭青。”(明·金宗直《御製望遠亭 其五》)相傳佛發爲青色,故以“佛頭青”比喻青黛色的山巒。清代時青花瓷引入了西域的回青顏料,佛頭青便是回青裡的上等品,藍中透紫,可爲染料和繪畫顏料。
套色玻璃,始創於康熙年間,是將兩種以上的玻璃相互鑲套在一起,或用無色玻璃,或用乳白色玻璃作基礎料,也有用顏色玻璃作基礎料,依此分爲白受彩、彩受彩、彩受白等多個品種,此外還有兼套、素套、刻花套料等種類。凡外套彩料之圖案,多系磨琢而成。
09.花青
“我來訪硯如訪友,蕉白花青期不苟。”(清·吳綺《 端州訪硯歌》)花青,介於藍色和紫色之間的藍紫色。古代稱蓼藍草爲藍,可以用作染料,而從其中所提煉出來的靛染料則稱爲青,顏色比蓼藍草本身還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花青色。其色彩滋潤,可以層層加染,具有透明性。
這件景德鎮窯藍地金銀彩桃果紋瓶古樸端莊,在捲曲靈動的夔龍耳襯托下顯得尤爲凝重雅緻。通體施高溫藍釉,其上用金彩、銀彩描繪紋飾,工整華麗,底有青花書寫“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這種在一件器皿上同時採用金銀彩描繪紋飾的製品較爲少見。
由於瓶內裡與圈足內底均施淡綠釉,故此件作品的燒造工藝較爲複雜,需先在1200℃以上的高溫窯爐中燒成內透明釉外藍釉器,然後再在器內與圈足內底施淡綠釉,於低溫窯爐中二次燒成,再用金銀彩繪紋於彩爐中三次燒成。難能可貴的是,此瓶進貢朝廷後即在內務府造辦處配得銀器座,座底有“大清乾隆癸卯年造”楷書款,乾隆癸卯年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高溫藍釉是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瓷釉新品種,以天然鈷料爲着色劑,在高溫下一次燒成,色調濃豔深沉,光亮細膩。元、明、清三朝幾乎從未間斷過生產。藍釉描金亦出現於元代。明代高溫藍釉器皿數量增多,藍釉質感越來越好。自洪武朝開始,歷朝均有燒造。永樂藍釉,顏色純正,釉面光潤,宣德時期藍釉燒造的工藝技術更加純熟,質感凝厚,色澤美豔,有“寶石藍”的美譽。成化藍釉藍中泛紫,釉麪肥厚。弘治、正德藍釉藍中泛灰。嘉靖、萬曆時期,藍釉採用回青料,髮色不如之前。
清代藍釉在順治朝就已恢復燒造。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官窯藍釉燒製最爲成功的時期,由於製作工藝進步,藍釉呈色較明代穩定,器形較明代豐富,且不乏大型之作。康熙藍釉釉面有厚薄之分,厚者釉色深暗,淺者釉色光亮,雍正藍釉色調勻淨泛紫。
乾隆藍釉色澤濃豔深沉,釉面均滋潤肥腴,有密集的桔皮紋。部分器口一週常見白色燈草邊。器形豐富多樣,有仿明宣德的碗、盤、高足杯等,也有本朝流行的梅瓶、天球瓶、象耳長方形瓶、執壺、三足洗、花盆、盆託、渣鬥、罐等。乾隆早期開始流行祭藍地上描繪金彩,此類裝飾華麗耀眼,中西皆愛,歐洲邁森、塞弗爾亦多見模仿藍地金彩器。嘉慶、道光、咸豐官窯藍釉的燒造規模逐漸縮小,產品的數量與質量均不如前朝。同治、光緒、宣統官窯藍釉在總體水平上不如清早中期精湛,但作爲宮廷祭祀、陳設不可或缺的品種,仍有許多值得稱道的精細之作。
在大自然中,藍色隨處可見。藍天白雲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藍色的海洋波濤洶涌,孕育着無數生命;藍色的花朵嬌豔欲滴,爲大自然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藍色的存在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與神奇。
藍色,如水墨般暈染,深淺相宜,飄逸在這五彩斑斕的世界,勾勒出歲月的寧靜與深邃。無論是淺藍色、天藍色、海藍色還是深藍色,每一種藍色都有其獨特的韻味。
圖片 | 孫嘉一 杜廣磊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