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號源“加無可加”,患兒因何而至?探訪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
從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到造成學習障礙的多動症;從止不住的肢體抽動,到應激造成的排便恐懼……暑期來臨,各地患兒進京就診,兒童精神科門診愈發繁忙。
對於“孩子病了”這件事,家長們態度不一。有的懷疑自己“是不是我管教不對”,有的再三向醫生確認孩子的情況:“便秘是情緒引起的嗎?”
兒童精神科門診,號源“加無可加”
7月25日,下午兩點半左右,一位女性走進北京兒童醫院門診樓8樓5診室,“醫生,拜託您給加個今天的號吧。”
診室內的一輪問診沒有結束,一屋子人停下話頭轉頭看她。“今天實在是加不了了,上午的號纔剛剛看完,要不你等等小夜門診吧。”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崔永華婉拒了這位家長。這一天,他已給不少複診患者加了號。
暑期是遊山玩水的旺季,也是孩子們看病的高峰期。
在兒童精神科,湖北、內蒙古、山東、河北、天津、甘肅……各地的孩子來到這裡就診,三四歲的小不點兒、中學生、獨自看病的18歲青年,候診區可以見到各個年齡段的患兒。
崔永華介紹,精神科沒有明顯的季節特徵,但暑假會比平日更忙一些,門診要多出10%-20%的患者。
“坐不住”和“沒朋友”
記者在門診看到,從學習困難、孤獨症、抽動症到焦慮應激、抑鬱症,患兒就診原因多樣。
崔永華表示,暑假期間,來看學習困難的孩子比平時更多,發現孩子成績下滑,放假後一些家長的首要安排就是帶孩子檢查;相比之下,由於脫離了高強度的學習環境,孩子們的情緒問題要比平日減輕。
學習困難或源於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是兒童常見的精神行爲障礙之一。9歲的小西(化名)從小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在學校聽講不認真,坐不住,寫作業拖拉磨蹭,這些是多動症的常見表現。
不少多動症的孩子同時患有孤獨症。
一位從南方趕來的媽媽說,12歲的兒子亮亮(化名)從小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在學校基本不離開座位,都是自己在座位上畫畫,不合羣,有時會被同學欺負。小男孩被診斷出多動症及阿斯伯格綜合徵——一種高功能孤獨症。
崔永華介紹,孤獨症患兒常伴有多動症的症狀,很多孩子是因多動症就醫,篩出孤獨症。孤獨症譜系患病率在2.8%左右,門診患兒越來越多,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識別能力提高,另一方面是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有研究發現男性45歲後要孩子,孩子患孤獨症的機率可能會明顯增加。
此外,越來越多不典型、高功能的孤獨症患兒被確診,他們不是“躲在一邊,什麼都不會”,有些甚至學習不錯,社交願望強烈,隨着年齡增長,與周圍人格格不入,其症狀才得以凸顯。
聽到孤獨症的判斷,亮亮的媽媽下意識問道:“是不是我們沒教養好孩子?”
“這是發育遲緩的一種特殊形式,多數是先天性的,不是教養問題。”崔永華告訴她:“人與人的交往是你來我往的互動,孤獨症的孩子常缺乏同理心,對他人的感受缺乏覺知,因此難以進行雙向的人際互動,只會單向表達,有社交意願,沒有社交技巧。這些可以靠訓練慢慢解決,但家長要先弄懂。”
“擠眉弄眼”,先等等看
抽動症是門診患兒常見的病症。門診中,有幾個小男孩有擠眼睛、抖頭聳肩等行爲,醫生判斷病情不重,建議家長先靜觀其變。
崔永華介紹,抽動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發作部位可以不斷更換,緊張時可能加重。隨着孩子的大腦逐漸發育,症狀一般會逐步減輕,12-14歲之後,大多數孩子能緩解,因此,症狀輕時不需要治療。如頻繁發作,可以用藥干預,週期會較長。
情緒不僅影響抽動症,也能造成一系列軀體化症狀。
在家人離開後,一位老人特意折返,向崔永華再次確認患兒的情況。這個6歲的小女孩,自從2歲半做過一次消化道鋇餐檢查後便開始便秘,她在清醒時,即便憋到肚子痛、大汗淋漓,也不敢自主排便。有了弟弟後,小女孩看到弟弟“拉粑粑”,有想要嘗試的願望,但又總是臨陣放棄。
崔永華告訴她,孩子的消化道沒有問題,便秘是由於此前檢查帶來的恐懼情緒所致。便秘,頭疼,發熱……未消化的情緒可以通過種種軀體化症狀呈現出來,在對症治療的同時,家長們可以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健康,提供情感上的撫慰與支持。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白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