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與楊令公殉國
綜合|信息 |報道|輿情|公益|新聞
目前8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在北京西部有一座美麗的山峰百花山,百花山東麓,崇山峻嶺綿延縱橫,直至北京西郊,成爲首都北京的一道天然屏障。在這萬山峽谷之間,有一條澎湃的河流奔騰東下,出三家店進入北京平原。這片山河壯麗的土地就是緊鄰北京西大門的門頭溝。門頭溝的歷史和這片壯美的山河一樣的古老,在北宋年間,楊令公殉國的故事被俗傳野說弄得盡人皆知,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故事背後的真實歷史和門頭溝有着緊密的聯繫。
門頭溝前憶烽火
相傳,當年北宋與遼國交戰,因潘仁美設計陷害,楊令公兵困兩狼山。七郎突圍求救,被潘仁美亂箭射死。救兵不至,老令公撞死在李陵碑,以身殉國。這在小說《楊家將》和京劇名段《李陵碑》都有精彩的記述。這段小說家和戲劇家演繹的悲壯故事,着實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歷史上楊令公確有其人,他的真實姓名叫楊業。這個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山西,而與此相關的真實的歷史卻與門頭溝關聯至深。
北宋雍熙三年,宋太宗分東、中、西三路大舉北伐,打算收復後晉石氏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東路以曹彬爲主帥,崔彥進爲副,率兵十餘萬,由地形平坦開闊的雄、霸地區北進,趨固安、涿州;中路以田重進爲主帥,率數萬兵馬自定州北進,至今河北淶源縣北的飛狐,攻取位於今河北蔚縣的蔚州。西路以潘美爲主帥,楊業爲副,率軍自位於今西代縣的代州越恆山出雁門關,攻取雲、應、寰、朔諸州。
三路計劃會師幽州城下,一舉奪取幽州城。而中路的計劃,是在奪取位於門頭溝西的蔚州後,揮師東進,沿永定河谷,經門頭溝,出三家店,兵臨幽州城西,直取幽州。
本來西路一連攻克雲、應、寰、朔四州,中路在飛狐北擊敗遼援軍,一舉攻克了蔚州。可是由於東路急功冒進,被遼軍打得大敗,遼軍以東線兵力增援西線和中線,由此遷動了整個戰局。此時,潘美、楊業在奪取四州後,正率部護送四州民衆內遷,豈料途中遭遇遼兵主力,潘美指揮失誤,強令楊業出戰。楊業率部血戰陳家谷,援軍遲遲不至,所部傷亡大半,其子楊延玉戰死,楊業重傷被俘,長嘆道:“朝廷待我不薄,本當討敵安邊以報國家,不料被奸臣所逼,致使王師敗績,我還有什麼臉面活着!”隨後殉國。楊業並非如傳說中撞死在李陵碑上,而是拒絕進食,三天後活活餓死。
中路田重進兵奪蔚州,本已勝券在握,可惜東、西兩路接連失利,他只能站在蔚州城頭向東遠眺崇山峻嶺盡頭的幽州城,未能踏進門頭溝半步,更沒能兵出三家店,便在宋太宗的急令下,退出蔚州南撤,回守定州去了。
在雍熙之役兵敗後的北宋末年,北宋再次攻遼,宋將郭藥師曾建議取道門頭溝東進,襲取南京城,未被主帥採納,而是從廊坊市的安次北渡永定河西下。宋師在郭藥師的率領下,雖然襲入南京,但是由於約定的後援沒及時趕到,宋軍孤軍深入,最終在遼兵的內外夾擊下被全殲於城內。
這些史實向我們透露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信息,當年門頭溝是一條通往幽州城的重要軍事通道。直到明代,門頭溝的軍事地位仍然沒有減退,明人在門頭溝羣山中設立關隘,統屬“西關”,這路關隘從河北的淶源的紫荊關沿拒馬河東下,經易州、淶水、房山十渡峽谷,翻越大房山,進入大石河谷,經大石河谷,翻越百花山,進入門頭溝山區,然後沿永定河谷輾轉東下,直到三家店的出山口。
“南京”西行尋古道
一千多年前楊令公殉國的雍熙之役,中路主帥田重進規劃的,是怎樣經由門頭溝東取幽州城的道路呢?儘管歷史上沒有記載,可是歷時千載,古道仍然。我們不妨帶着歷史的記憶,從古老的北京城西出發,重溫這條經由門頭溝,通往位於古蔚州今河北蔚縣的京西古道。
北京西城區的廣安門,這裡是古薊城所在,遼代爲南京,又稱燕京,北宋稱幽州城,這就是雍熙之役田重進預想中,由蔚州城揮師東進的終極目標。出廣安門西北行大約27公里,進入三家店,最初這裡只有三家客店過往客商打尖歇腳,三家店由此得名。古道由三家店出山進入北京平原。永定河水自西北蜿蜒而來,年復一年在三家店的村邊流淌,當年這裡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個古渡口。跨過這個古渡口,便進入永定河走廊的門頭溝山區,這裡有個小村叫琉璃渠,明清時稱琉璃局。明朝初年,擴建京城、築造宮殿所用的琉璃磚瓦,一半產自琉璃局。清中期,北京城內的琉璃廠撤銷合併到琉璃局,琉璃磚窯的爐火一直旺盛到今天。
古道穿過琉璃渠村一路西去,翻山越嶺經過一個又一個古老的村落,到達王平口,這是京西古道上的重要關口。站在王平口關城之上,遠眺峰巒深處,隱沒於荊棘叢林中的千古驛道密如織網,盡現眼前。
在王平口的東邊,有一個小村叫安家灘。這裡不僅出煤,還是京郊馳名的砂鍋產地。如今,安家灘已經荒棄多年,村子裡還可以看到很多房子的屋頂都是用燒製砂鍋剩下的焦渣鋪成的。元末明初的北京有“砂鍋做飯斗量柴”的說法,砂鍋是用沙子黏土燒製的鍋,煮飯很香;“斗量柴”的柴則指的是煤。
出了王平口,曲折四十多裡山路,就到了齋堂。早在唐代貞觀年間,這裡的山上就建一座佛寺,寺庵內有座僧人進餐的齋堂,後來這裡依寺形成村鎮,地名便叫齋堂。過齋堂鎮,古道折向西北,一路抵達爨底下村,這是京郊保存最好一處清代風貌的村落,時值今日,這裡一如舊時的古道驛站,家家開店、戶戶酒旗。
從爨底下北側上山,古道過天津關,出了山口進入河北的懷來盆地徑自遠去,向西便進入宋遼時期的古蔚州今河北蔚縣,然後進入山西省。這正是當年田重進揮師東進直取幽州的古道,立於天津關,我們想到了楊令公的壯烈殉國,想到了功在咫尺,嘆恨南退的田重進。山河依舊,滄桑幾移!歷史上是非功過,對於今天而言,不過清風過耳。留給人們的,則是民族興衰的思考。過天津關,還有一條通向西北的路,沿着這條路可經宣化、張家口進入高原上的內蒙古大草原。
穿越在門頭溝崇山峻嶺中的這條古道,堪稱是一條閃耀着歷史文化光輝,連接帝京與河北、山西、內蒙,通達海內的“京西孔道”!當現代化的高速公路由北京通往神州的每一個角落,門頭溝的京西古道早已走入歷史,作爲獨具特色的文化記憶,它所承載的歷史將與這個時代同輝。
文章來源:北京號
作者:亦武古今談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於我們:本公衆號是本地具有公益屬性的自媒體平臺,以報道公益活動,志願服務等正能量傳播爲主導;涵蓋新聞輿情,生活訊息,人文資訊等本地內容推送。感謝您的關注!
合作微信:zhao1056323479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