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美國優先”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參考消息網9月23日報道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9月19日發表題爲《美國保護主義轉向充滿矛盾》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凱託學會經濟學家瑞安·伯恩。文章摘編如下:
特朗普和拜登總統都曾積極地藉着保護主義浪潮順勢而爲。經濟學家斥責這些“美國優先”行動實屬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貿易壁壘不僅會增加消費者承受的價格,還會扼殺競爭,破壞生產力和創新。特朗普和拜登對此不予理會。
政策孤立混亂
拜登本可以推翻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但他在某些領域進一步加碼,提高對中國“綠色”商品(如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的關稅,對人工智能芯片和製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拜登對於產業補貼的熱情同樣無節制,大力支持美國半導體和綠色科技行業的製造商。結果呢?政府的干預如同亂麻,導致美國的貿易政策似乎越來越孤立和混亂。
到底最終的目標是什麼?特朗普最初將關稅當作迫使對方就“不公平”貿易協議展開談判的一種方式來說明其合理性,而拜登則將其關稅措施說成是防禦外國威脅。但現在顯而易見,二者都認爲保護主義是靈丹妙藥:一劑可以創造高薪製造業崗位、加強國家安全並確保美國在尖端技術領域壟斷地位的靈丹妙藥。特朗普甚至聲稱關稅將解決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然而這些目標往往彼此對立,反受保護主義本身之害。
例如,特朗普最初以憂慮“國家安全”爲由,對鋼鐵和鋁徵收關稅,提高美國製造商使用這些金屬的成本,因而重創制造業就業崗位。經濟學家估計,這些關稅可能挽救了約1000個鋼鐵行業的工作崗位和1300個鋁行業的工作崗位,但卻消滅了75000個下游行業的工作崗位,如建築、汽車和重型機械等。更糟糕的是,此舉引發了一大批公司提出豁免申請或請求通過關稅達到自保的目的,使經濟受更大的損失。
並非對己有利
如果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是主要目標,那麼特朗普和拜登都未抓住明顯的替代方案:與民主國家的盟友更加開放地貿易,在其他地方採購商品。相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疏遠了歐盟和日本等關鍵夥伴,而他對所有進口商品一律徵收10%關稅的新提議可能加劇不和。
拜登過於看重這類行動的正當性。儘管他大談“友岸外包”(即與美國盟友建立供應鏈),但他未能重新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一個能夠限制中國在太平洋地區影響力的戰略協議。事實上他的政府放棄達成自貿協定的努力,甚至與英國等盟友也是如此,相反卻力推購買美國貨和產業政策,讓人嗅到以鄰爲壑的保護主義氣息。
在兜售保護主義政策的過程中,部分理由是它確保了未來美國在人工智能、半導體和其他尖端產業領域的領導地位。但即便在這方面,美國的政策經常起着背道而馳的作用。拜登政府以模棱兩可的反壟斷訴訟把美國大科技公司拖上法庭——這可不是想成爲全球科技業領導者的良方。拜登對高科技芯片的出口管制雖然意在打擊中國,但也會通過阻斷它們進入一個巨大市場來傷害美國企業。封鎖中國直接獲取芯片的渠道實際上迫使北京向本土化生產投入更多補貼,加深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聯繫以規避美國的限制。最終這是否對美國有利還有待商榷。
難免自吞苦果
無論如何,拜登的保護主義顯然不僅僅關乎特殊情況下的國家安全問題或促進新興產業發展。上週他的政府打擊了“最低限度”豁免規定,該豁免使美國人可以免稅進口少量商品,如衣物。提高T恤衫的價格並不會有助於美國公司在人工智能開發方面打敗中國。它只會提高普通家庭的服裝價格,對早就過氣的低薪行業如紡織業或許有些幫助。
如果說拜登忽略這些權衡,那麼特朗普就是乾脆無視,並暗示關稅不會帶來痛苦。他說買單的是外國出口商,卻忽視大量證據顯示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承擔了大部分費用。他吹噓能獲得意外的鉅額收入,卻掩蓋了在他任期內實施報復性關稅後美國農民需要數十億美元的紓困資金,以及要想獲得可觀收入就不能減少進口的邏輯。當他說關稅將縮小貿易逆差時,經濟學家們都會翻白眼。
無論是拜登還是特朗普,他們都在向美國人兜售一種虛假希望,即他們的保護主義可以解決各種經濟和社會問題。他們否認高昂的價格和長期的成本對美國潛在經濟活力的影響。一位美國評論員說:自2016年以來,關稅以“拯救就業”爲名導致製造業工作崗位流失,以“脫鉤中國”爲名疏遠盟友,並以“幫助困難工人”爲名提高日常商品價格。如果特朗普贏得下一次選舉,可以預料會有更多這樣的悖論,而且更爲嚴重。(編譯/塗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