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豬洗產地?消基會:進口逾5千噸僅2件掌握流向

截至今年7月,從美國進口豬肉共5200餘噸,進口量排名第3,但消基會今年調查600件豬肉相關食品中,僅2件產地標示爲美國。(蔡佩珈攝)

截至今年7月,從美國進口豬肉共5200餘噸,進口量排名第3,但消基會今年調查600件豬肉相關食品中,僅2件產地標示爲美國,質疑政府信誓旦旦允諾美豬進口,採5大管理措施把關,但美豬到底去了哪裡?擔憂有業者擅自更改產地標示、洗產地,尤其在流向不明情況下,美方在臺美貿易談判要求降低美豬內臟進口標準,將影響國人權益,呼籲我國政府千萬不能讓步。

根據食藥署豬肉儀表板,我國今年到7月26日止,從美國進口豬肉及豬其他可食部位共5213.46噸,進口量排名第3高,然消基會今年6、7月透過志工購買600件含豬肉成分或豬其他可食用部位相關產品,包含62件從市場購得、20件超商、224件超市、139件量販店、餐飲業155件,其中僅2件標示爲美豬產品,比例僅0.3%。

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指出,目前我國針對美豬內臟制定的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相較一般豬肉嚴格,美方卻在本次臺美貿易談判要求降低美豬內臟標準至與一般豬肉相同,考量國人健康,呼籲政府談判,絕不能讓步,否則美豬內臟進口標準降低,流向又不明確,將影響國人權益。

吳榮達強調,當初政府同意美豬自2021年開放進口,信誓旦旦稱欲搭配海關到廚房的5大管理措施,包含源頭管理、輸入查驗、清楚標示、追溯追蹤及市場稽查,但消費者較有疑慮的美國豬肉流向卻不明確,更被多次質疑洗產地,例如食藥署與桃園市政府去年發現2家公司涉將進口美豬切片,將產地替換成加拿大或英國,顯示沒有政府調查,消費者只能被動等待資訊,與確保食品進口資訊透明度有一段落差。

消基會表示,美國今年公佈「2024年各國貿易障礙報告(NTE)」中,再次關切臺灣要求進口美豬須落實原產地標示,呼籲政府機關堅守清楚標示產地的立場,維護消費者選擇權與知情權,切勿將消費者的健康安全作爲政治交易的籌碼。如今尚有法規規範,仍出現流向不明、洗產地、標示不全或未標示等問題,若全面取消產地標示,恐爲臺灣食安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