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變電影片場 蘇匯宇《三廳電影》拼貼諷刺

蘇匯宇《三廳電影》挑戰在美術館現地拍片並製作。(當代館提供)

臺灣新媒體藝術家蘇匯宇至今最重要的機構展覽計劃《三廳電影》,將把臺北當代館變身爲拍片及電影製作現場,本月起2個半月內的多媒體現地製作展,也邀請觀衆一起見證一部喜劇電影的誕生。

受到1970年代臺灣特殊的類型片「三廳電影」的啓發,當時此類電影的場景不外「客廳」、「飯廳」和「舞廳/咖啡廳」,甚至也流行於電視綜藝節目,反映臺灣戒嚴時期社會中的逃避主義和潛意識裡的反抗慾望,而這類北美文化的輸入品,也一如視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

蘇匯宇過去多次打造巨型沉浸式多媒體裝置,運用檔案材料和「補拍」作爲美學策略,創作出重塑現實的新作品,重新檢視過往的歷史、禁忌、遭受誤解的人物和事件。《三廳電影》將蘇匯宇過去的各種創作元素融合,將東、西方軍國主義、電視節目、各類標誌、現代主義式的懷舊元素等,交織成一幅諷刺拼貼。

策展人歐金尼奧.維奧拉爲哥倫比亞波哥大現代藝術博物館現任總策展人,他指出「三」廳電影的「三」代表了三位一體,包含了起始、過程和結束,也代表了人的三重性:身體、靈魂、精神;「三」亦可指涉大衆媒體時代的強烈標記:紅綠藍,具有普世性的重要性,代表身、心、靈的結合。

《三廳電影》展場隨處佈滿以「紅綠藍」及「紅黃藍」色彩系統,以及各類現代主義式的符號及裝置,主展廳中可以看到不定期登場的演員走位、武術排練、開拍等過程,另外設定三個具備後製剪輯、演員梳化、製作會議的功能性空間,完整揭露幕後製作工作人員的生產秘辛。

當代館館長駱麗真表示,此次展覽「將片場移至美術館」的形式,不僅是蘇匯宇展現當代藝術家的實踐方式,也已經超越一般美術機構的想像之外,也促使我們思考藝術機構再創新的可能性,希望藉此讓展覽與觀衆間產生新的互動體驗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