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學術合作陷寒冬 學者:將削弱美國競爭力

美聯社報導稱美中關係惡化,將導致美國人才流失,美中科技競爭中落後。(美聯社)

美中學術交流自1978年開始持續合作數十年,自華府視北京爲戰略競爭對手、日益擔心中國間諜活動後,原本不太受兩國關係波動影響的學術合作,每況愈下。專家表示,美中學術合作走下坡,傷害學生和研究人員,也將削弱美國競爭力。

在美國的中國學生數量下降,美中研究合作萎縮;因擔心小失誤可能導致職涯終結,學者們也迴避可能涉及中國的計劃。前美國駐北京外交官、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政治科學家塞利格森(Deborah Seligsohn)說:「這對美國科學確實有害;我們的科學成果正在減少。」

川普政府司法部基於科學進步前景須以安全爲先的擔憂,2018年啓動「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旨在揭露經濟間諜活動;雖未能抓獲任何間諜,卻已對美國學校研究人員產生影響。拜登政府2022年終止「中國行動計劃」,但與中國有聯繫的學者、甚至於中國學生,仍可能被當成「眼中釘」。

美聯社報導,訂年底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研究,分析PubMed資料庫論文發現,截至2021年,美中科學家合作撰寫論文數量仍多於他國科學家,但與中國有關的科學家的合作自2019年開始下滑。以引用次數衡量,與中國有關連的在美學者影響力下降10%。

「在科學方面已產生寒蟬效應」,該研究首席研究員賈瑞雪(Ruixue Jia)說:「研究人員仍試圖完成現有合作項目,但不願開始新項目,情況可能會更糟。兩國都受害。」

根據佛州旨在遏制外國影響的州法,來自中國的學生可能會被禁止進入該州公立大學實驗室。因擔心北京透過學生團體影響美國校園,一羣共和黨參議員12月敦促司法部考慮將此類團體登記爲外國代理人。

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餘茂春(Miles YU)則表示,北京利用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實現經濟和軍事現代化,「有段時間,許多人出於文化和利益因素,持雙重忠誠,誤以爲可同時爲美國和中國利益服務。」

與此同時,美中兩國1979年簽署的第一項重大協議「中美科技合作協議」預計今年失效;國會8月將協議延長半年,但它的未來仍懸而未決。

美國駐中國大使伯恩斯表示,目前在中國留學的美國學生只有700人,在美國的中國學生近30萬人;2019-2020年的峰值約37萬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