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被“富養”的孩子,如何過上自洽的人生?

“出生就有中美兩本護照,和爸媽一樣成爲世界公民。一個人能擁有家裡6-7個大人專注不移的寵愛。你放心,媽咪已經體驗過了,確認人世間是幸福的。”

/圖源網絡/

江浙滬獨生女的身份,自夏季從社交平臺引爆之後,逐漸成爲一個大衆使用的符號。據此,給下一代提供優渥的物質基礎也成爲不少人對於“養育”課題努力的方向。但是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件事並不完全正確:擁有不用爲之焦慮的物質基礎,人生就一定會幸福嗎?

實際上,幸福並不由物質豐厚程度定義,社交平臺上的狀態也只是人一生一個很短暫的切片。比起物質上的富養,培養孩子穩定的精神內核更重要。否則,物質堡壘很容易成爲孩子逃避困難與挫折的任意門,讓孩子無法擁有真正面對世界的堅韌,他/她未來的生活也可能變得很脆弱。

我們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沒辦法給孩子提供如此“富養”的條件,他這一生距離幸福就遠一些嗎?在今年C計劃秋季L3的課堂上,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批判性閱讀《親愛的漢修先生》,和孩子們一起走近一個沒有“富養”、甚至有些拮据的男孩的成長世界。

/Bee Johnson/

記錄普通人生活的童書

《親愛的漢修先生》曾獲得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獎,本書的作者貝芙莉·克萊瑞也因爲此書贏得了1983年美國文學最傑出貢獻獎。這樣一本寶藏童書卻寫着一個平實的故事,內容以男孩鮑雷伊與漢修先生的書信往來展開,通過這些信,作者展現了普通男孩雷伊成長中的苦與樂。

作者:(美)貝芙莉·克萊瑞

C計劃L3秋季思辨閱讀課用書

雷伊遭遇父母離異,心情很糟糕。他偶然間看了一本喜歡的書,便和這本書的作家漢修先生通信,傾訴心中的煩惱。在信中,雷伊說出了他父母離異的實情、自己生活在破舊小屋的窘迫、轉學後沒有朋友甚至午餐經常被偷……

通過和漢修先生的書信往來,鮑雷伊慢慢學會了如何面對生活,理解了父母無法共處的原因,而且還練就了一手好文筆——一篇描寫他和爸爸坐卡車出遊的文章使他獲得了小作家徵文的榮譽入圍獎,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要成爲作家的決心。

這本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劇情,卻處處透着生活哲理,如果沒有進行批判性閱讀,可能很多孩子會錯過這本寶藏童書,又或許讀完後也不明所以。

在課程開始之時,我們也曾詢問孩子讀完的感受,不少孩子覺得它沒有那麼吸引人,但在上完課程後,孩子們好像和雷伊一起成長了,在思維和生活態度上都更積極了。

/Linn fritz/

一堂扭轉生活態度的思辨課

“我只是個很普通的男生……我也不像學校裡其他人那麼喜歡踢足球……我其實就是那種不大引人注意的小孩……全班最中等的人……我在這所爛學校裡沒有半個朋友……我煩惱有人偷我的午餐……”

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小說的主人公雷伊認爲自己的生活平凡,甚至有點糟糕。

對於雷伊的“糟糕的”生活,其實不少同學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相似之處。

“我的爸爸也是大車司機,常常出差。”

“我的鉛筆、橡皮也老是不見。而且明明不是我弄丟的,回家還容易被媽媽罵。”

“我和雷伊一樣,個子很矮,這樣總是有一些高同學看不起我。這是讓我最煩惱的一件事。”

隨後,我們讓孩子們給雷伊這樣看起來很糟糕的生活打分。大部分孩子都填寫了不及格的分數。

此後,雷伊聽取了老師的建議,可以嘗試換位思考,理解一下別人。聽完建議後,雷伊的生活雖然沒有太大改變,但他的生活態度卻改變很多:

“法蘭德林先生問我願不願意每天早點兒到學校幫他升旗……有人注意到我,讓我感覺真好……我一直沒查出那個小偷是誰,不過現在想想……也許他媽媽總是給他很難吃到午餐……也許家裡根本沒什麼東西可帶……”

這時候,我再次問同學們,爲什麼雷伊開始轉變了,他怎麼會去理解小偷。

“因爲雷伊開始受到大家關注了。”

一個孩子覺得是生活裡的好事讓他更開心了。

另一個孩子更清晰地還原了故事場景:

“因爲一開始,他見不到爸爸就難過,午餐也被偷了,所以就更恨那個小偷。但是後來見到爸爸了,他就覺得那個小偷也挺可憐的,沒什麼東西吃。”

這個三年級的孩子開始隱隱意識到,雷伊對生活的憤怒只是投射到了小偷身上,當他如願見到爸爸,對小偷濃烈的恨也消失了。

在討論後,我們再次讓同學們給雷伊的生活打分,雖然雷伊的生活並沒有實質性改變,但孩子們給出的分數卻提高了不少,大家開始覺得雷伊的生活其實也沒有看上去那麼糟。

是什麼改變人的生活態度?生活本身肯定會影響,但“正面思考”也很重要。(正面思考是指在遇到挑戰或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戰)

/Petra Eriksson/

正視更習慣負面思維的大腦

相比起正面思維,爲了確保我們不再陷入不利處境,大腦就會產生慣性負面思維。科學研究表明,這一結論最早可溯源到遠古時期。在當時,弱勢的人類依靠負面思維能躲過很多生存危機,而這一慣性,也被寫入我們的潛意識習慣中。

因此,我們應當認清,這一個慣性只是爲了確保我們的安全,而非我們真的時刻身處糟糕的境遇之中。

當我們深陷負面思維,這就會產生負面偏差。在雷伊的故事裡,我們帶着孩子一起看看雷伊的一次負面偏差:他編寫了一個名爲《十尺蠟人》的小故事,但最後編不下去了,就覺得自己寫的故事是垃圾,而把它們丟入了垃圾桶。

雷伊的故事是這樣寫的:“有個十尺高的人開着一輛大卡車,就像我爸爸開的那種。這個人是蠟做的,每次他橫越沙漠的時候,他的身體就會融化一點。他橫越了太多次,融化了太多蠟,最後終於沒法換擋或踩剎車了。”

在課堂中,孩子們真正讀到這個開頭卻不贊同雷伊的看法,大家都覺得雷伊的想象力很豐富。也開始漸漸用上正面思維,思考這個問題。

“換個角度看,他已經從不會寫故事到會寫故事了!”

“如果一次寫不完,他可以繼續連載下去!”

其實這個問題也存在於孩子們的寫作中,不少孩子因爲存在負面偏差,也會覺得自己的作文很差,而排斥寫作。在我們這堂課上,就有一個孩子一直對自己的作文沒有信心。但課程進行到這裡,她卻一口氣給雷伊補寫了三種結局。我想,她應該也開始用正面思維去看待自己的寫作了。

當然,負面偏差並不只存在於寫作文這件事。孩子們也紛紛回憶起生活裡的喪氣時刻。我教了孩子們一個造句小技巧,可以使用“雖然……但是……”造句,一起試着去解讀負面事件中的“積極”信息。

“考試的時候只考了95分,但是95離100很近,雖然這次沒到,但我進步了……”

“雖然我有點邋遢,但我在改進了。”

“雖然只剩下一半假期,但是還有一半玩的時間。”

一串串正面思考的話語開始從孩子們嘴中跑出來,我知道,孩子們有意識地進行正面思考的種子,也被悄悄埋下。

/Chiara Ghigliazza/

沒有被“富養”的雷伊也能獲得自洽

現在再回頭看看開始的問題,實際上,我們對於“富養”的渴望、對於貧窮的恐懼也來源於這種負面偏差。

不可否認,很多人都擁有對於貧窮年代的回憶:物質較匱乏時,生活中會出現更多的阻力。但這不代表,人只有在不缺乏物質時才快樂,也不代表我們在那段回憶裡沒有快樂的記憶。我們能改動的生活範圍或許很小,但每個人生活裡也都會有快樂和悲傷的事。

當人深陷於悲傷的事無法自拔,比悲傷事件本身更可怕,而這纔是困苦的根結。

因此,比起物質富養,培養孩子穩定的精神內核、正視大腦的各類思維慣性才能讓他們更靠近幸福。

再回到故事裡,雖然雷伊的生活還將繼續,他的父母也沒有重新在一起。但他開始從他人的角度理解問題、開始正面思考後,他也不再深陷自己的悲傷中。他能慢慢明白,爸媽離婚與自己無關,他會牽掛父親,但也能接受或許父親的承諾會落空。此外,他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寫作嘗試,讓自己的表達能力提升,能更科學抒發自己的情緒了。

生活依舊在繼續,在這樣平實的成長中,雷伊平和地接受了生活,也能感受到很多快樂。

撰文|大麥

排版|番茄

編輯、校對|袁振、許栩

最新課程

C計劃思辨閱讀課,可以引領孩子從閱讀、思辨中逐漸掌握思考工具,擁有思辨能力,讓他們能更好應對未來的挑戰。

如果想讓孩子——

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

會選擇,負責任

點擊下方圖片,來體驗我們課程吧!

更多信息請掃右下方二維碼

添加客服微信諮詢回覆[獨立思考]可領取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