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中國太老了 李克強逝世不會引發政治地震
官方宣佈,前總理李克強遺體將在11月2日火化。(路透)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27日猝死引發各地民衆自發悼念,外界關注這會否導致第三次天安門事件的發生?對此,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易富賢31日在「美國之音」發表分析文章斷言,「李克強去世不會引發政治地震」。因爲從人口結構來看,中國已經太老了。他認爲,人口結構決定了中國今後將是「小亂不斷,大亂沒有」。
易富賢表示,1976年周恩來去世,引發「四五天安門事件」,1989年胡耀邦的猝逝也成爲「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導火線。由於這些歷史的記憶,一些人期待對李克強的悼念活動將點燃另一場政治運動,但中國的人口、經濟結構和政治心態已經截然不同了。
文章稱,15-29歲的青年最有生殖力和經濟活力,最有政治熱情,最具戰鬥力。15-29歲人口比例超過28%可稱爲「青年潮」。
臺灣和南韓的青年比例從1966年的25%上升到1980年代初的32%、31%的高峰。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65%以上,民間力量活躍。經濟高速增長,民主熱情高漲,民運、學運此起彼伏,兩地在1987年完成政治轉型,中位年齡只有25歲、26歲。
1989年大陸青年比例高達31%,中位年齡不到25歲,當年也發生了「六四事件」。但1989年新疆沒有青年潮,社會相對穩定。直到2009年新疆出現「青年潮」,青年比例達到32%,中位年齡不到26歲,當年就爆發了「七五事件」。
易富賢指出,幾十年來,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和西方政治家「刻舟求劍」式地期望中國重現1989年那樣的民主運動。然而,事與願違。2022年11月抗議新冠清零政策的「白紙運動」也只是半月而止。
他認爲,中國社會越來越僵化,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條:
一、1996年「青年潮」就已退潮,2023年中國青年比例只有17%,中位年齡超過42歲,2040將達到52歲;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例從1983年的62%降至現在的43%(國際社會佔60-70%),政府越來越大,社會散沙化;
三、中國政府杯弓蛇影,將一切「小亂」提高到政權安全的高度。
文章稱,「就像45歲以上的婦女難懷孕一樣,中位年齡超過40歲、青年比例低於20%的社會是很難實現政治轉型的。2019年200萬人參加的香港『反送中』運動以失敗而告終,部分是因爲中位年齡超過44歲,青年比例不到16%,已進入『政治更年期』。」
易富賢表示,青年的下降本身就降低民主熱情,而缺乏挑戰權威精神的獨生子女一代,還需要更多考慮家庭安全,在政府和父母的引導下,成爲 「小粉紅」。老人則安於現狀,獨生子女的父母還不得不依賴強大的政府提供安全、社保、醫保。
因此近年中國涌現出一批諸如「朝陽羣衆」、「西城大媽」等擁護政府的羣衆組織。易富賢形容,1989年的學生民運組織是「青春痘」,是可以孕育新生命的標誌;而「朝陽羣衆」、 「西城大媽」等組織是「老年斑」。「青春痘不再,老年斑長在」。
易富賢指出,中國老齡化最嚴重的東北,最擁護政府,「東北的今天將是全國的明天」。即便中國真出現1990年代俄羅斯那種動盪,龐大的老人很快會擁戴一個普亭式的強人來穩定社會。人口減少和經濟衰退並不必然導致政治崩潰。藏族人口在8世紀就開始減少,但其政治制度還延續了1000多年。
易富賢認爲,人口結構決定了中國今後將是「小亂不斷,大亂沒有」。對中國政府來說,需要擔心的不是政權安全,而是老齡化和青年比例下降導致的社會僵化和活力喪失。因此中國當局應該有足夠的政治安全感,放鬆社會管控以增強社會經濟活力、提升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