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買菜要沒了?美團突然宣佈,新項目來了

最近兩天,拼多多和阿里的市值比拼吸引了所有網友、媒體的關注目光。以至於很多人忽略了,和拼多多同一天公佈財報的美團,股價也坐起了過山車。

11月29日,美團盤中跌幅一度擴大至12%,刷新2020年4月以來新低,截止29日收盤時年內跌幅已超48%。好在30日穩住局勢,沒有繼續下探。美團高層已在29日宣佈回購不超過10億美元的股份以穩定股價,不過也是治標不治本。

因爲股價下挫的直接原因,是財報不夠好看:營收、利潤保持增長,商家規模、閃購和酒旅等業務也都表現穩定,但仍低於市場預期。要知道,財報出爐前,分析師們對美團業績報以極高期望。高盛甚至給出了205港元的目標價,比美團當時的股價高出近一倍。

美團當然很清楚自己面臨的挑戰。外賣、閃購、酒旅、商家服務,美團在各個領域都佔據重要地位,但市場份額已經很難更上一層樓,且要小心應對抖音、阿里等競爭對手的步步緊逼。

守江山不易,開拓新江山是緩解壓力的有效方式。美團要保持增長,得找到下一個高潛力、高增速的業務——美團買菜,會是那個正確答案嗎?

(圖片來自美團買菜官方微博)

事先張揚的升級,意料之內的擴張

11月29日,美團買菜宣佈將於12月1日更名爲小象超市,並將通過美團APP內置程序、微信小程序和小象超市獨立APP向廣大用戶提供服務。升級後的小象超市服務形式、商品數量/價格會發生哪些改變,官方暫時沒有作出詳細解答,用戶可以等到APP、小程序上線之後再去體驗。

關注美團買菜官方動態,或長期在該平臺消費的用戶,對於這個消息應該不會太意外。因爲美團買菜早早便開啓預熱模式,包括在微博進行倒計時、推出抽獎大禮包、上線特價商品以及請來明星代言人互動等形式,充分調動用戶參與熱情。

作爲宣傳的主陣地之一,美團買菜官方微博從11月26日便開始倒計時活動,預告將於12月全新升級。這五天倒計時下來,平臺每天都會派發666/888元超市大禮包,包括吉得利集團董事長盧明坤、十月稻田創始人趙文君等商業大佬,以及楊洋、王一博等頂流明星都前來助陣。

(圖片來自美團買菜官方微博)

這些還只是表面的動作。往前追溯,美團買菜上半年便重啓擴張的步伐,並在內部重整團隊,爲12月的升級做好多手準備。

外部擴張方面,美團買菜雙管齊下,一邊開拓新站點、一邊招兵買馬。從今年2月開始,美團買菜先是進軍武漢、廊坊、蘇州等重點城市,後又重點開發華東市場,進駐阿里的大本營杭州。在美團招聘官網和各大招聘網站上,都可以看到美團買菜正在大規模招募地推、BD員工,並開出了相當可觀的薪資。

在內部,美團一邊給美團買菜事業部調集精兵強將,比如在今年5月,原美團優選客戶體驗部負責人轉崗至美團買菜;另一邊則不斷提升該業務的戰略地位,買菜事業部負責人張晶就在9月晉升爲集團副總裁。

種種跡象表明,美團買菜升級爲小象超市是經過長期鋪墊、充分預熱的,美團對這項業務的重視程度毋庸置疑。美團買菜之所以重要,既是因爲其代表的生鮮電商、即時零售賽道充滿潛力,也是因爲美團其他主營業務要麼正遭受猛烈攻擊,要麼增長難度太大,集團迫切需要一個新突破口。

剛剛公佈的三季度財報最能說明問題,美團看似成績不俗,其實全方位處於守勢。其中,核心中的核心外賣業務總訂單量錄得62億,日均訂單量約6700萬單,和市場預期基本一致,但即時配送收入增速環比下降約2%,同比增速也比不上訂單量,這也讓外界爲其後勁感到擔憂。

至於增長最強勁的本地商業(到店)業務,也是要付出代價的:銷售費用環比大漲16%至169億元,費用率則上升至22.1%。爲了迎戰抖音,美團砸下血本、加大補貼力度,雖換回了相應幅度的收入增長,但未必是長遠之計。

尋找新增長點,是緩解壓力的有效方式。三季度,美團買菜、美團優選爲代表的新業務仍在虧損,營收佔比也沒有太大提升,但畢竟前景可期。美團給買菜事業部投入了大量沉沒成本,賽道的潛力也是肉眼可見的,自然不會輕易放過這個增長機會。

着急升級,意欲何爲?

除了應對增長壓力外,另一個迫使美團美菜加速升級的原因,是競爭對手的發力。

也許是感受到了美團、京東、拼多多帶來的危機感,阿里對生鮮電商和同城零售變得額外重視。今年5月,阿里宣佈合併淘菜菜和淘鮮達,升級爲“淘寶買菜”,已在全國200多個城市上線,提供一小時到家和次日自提兩種模式,相當於把生鮮電商和社區團購的玩法集於一體。

將淘鮮達和淘菜菜的資源一網打盡,“淘寶買菜”在SKU上建立了一定優勢。除了生鮮品類外,個護家清、日用百貨佔比也不低。加上阿里大手筆推廣,簽到領現金、天天領雞蛋和不定時派發優惠券等引流活動一應俱全,還推出買菜卡建立會員體系,贏得了不少用戶青睞。

美團現在的實力不比其他競爭對手差,但競爭對手率先發難,多少會讓美團感到緊張。其中最讓美團擔心的,應該是其他平臺搶先一步佔領用戶心智。將美團買菜升級爲小象超市,則有利於品牌形象的重塑和用戶心智的養成。

王興一直在強調萬物到家的理念,美團也逐步往近場電商靠攏,意欲打造“同城淘寶”。從美團買菜到小象超市,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品牌形象和定位也隨之發生變化:撕掉“買菜”這個標籤,乃至跳出生鮮電商的圈子,放眼更宏大的即時電商、同城零售市場。

客觀地說,美團買菜在生鮮電商領域的用戶認知度早已超過其他競爭對手,但很多用戶對其的印象還是停留在生鮮層面,這對平臺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用戶的日用百貨、酒水、家居用品線上消費習慣已養成、採購頻率漸長,美團需要儘早接住這部分需求就不能只是悄悄擴充品類,還要扭轉用戶的刻板印象。

想升級是一回事,敢升級則說明美團有自己的底氣:復購率和訂單量持續增長,說明美團買菜已具備規模效應,整個項目的運作也十分流暢;擁有強大的末端配送團隊,可以滿足更多元的服務。

三季度財報顯示,美團即時配送訂單成本佔比持續下降,說明配送人員的供應十分旺盛,可以肩負更多的配送任務。換個角度講,爲了保證末端配送人員的收入,平臺也應該努力擴充品類、提高單票訂單均價——畢竟訂單規模已經十分龐大,再大幅提升的難度很大。

無論如何,美團買菜敢高調升級、改名,肯定有充分的理由和底氣。不過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機遇和優勢,自然也會有挑戰和不足。準備再充分,也不能掉以輕心。

成本,小象超市的頭號難題

回顧美團買菜過去幾年的發展歷程,虧損一直是主要煩惱。2022年,美團的降本增效進入攻堅階段,大幅收縮各項高成本業務,美團買菜、美團優選就是重點關照對象。由美團買菜升級到小象超市之後,成本仍會是最大的難題。

衆所周知,美團買菜一直堅持前置倉模式,其成本主要來自幾個方面:商品採購成本、人力成本(包括分揀、倉儲管理和末端配送)、倉庫租賃成本和水電費等日常運營成本。

這當中,租賃成本和水電費是固定開銷,變動不大但基本上很難削減,其他幾項成本則會因應地域、規模和各個銷售節點而波動。比如大肆擴張之際,爲了吸納供應商和拉新獲客,營銷及銷售成本肯定會在短期內顯著增長。但更關鍵的,是控制好人力、採購等長期開銷。

財報顯示,三季度美團創新業務經營虧損爲51.1億元,略低於市場預期的51.9億,距離扭虧爲盈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令人擔憂的是,擴充站點、升級品牌之後,部分開銷還可能會上升——首當其衝的,是商品採購成本。

美團買菜在預告品牌升級的時候就提到,今後會提供更多商品、更多優惠。更名小象超市,意味着平臺要增加更多非生鮮、食品品類的商品,特別是日用百貨、酒水飲品、家電家居等,從生鮮電商平臺向萬物可購、萬物可送的線上商超轉型。

小象超市今後的SKU要達到什麼程度,各個品類的佔比有多少還不好預測,不比京東到家、淘鮮達、叮咚買菜等競品少是基本要求,最好能夠向盒馬、山姆乃至傳統零售賣場看齊。

根據官方數據,山姆和Costco的單店SKU皆爲4000個左右,盒馬近期正在精簡SKU,但削減後的數量也不會低於3000個。美團買菜之前雖然也有家清百貨、美妝個護品類,但SKU數量並不多也不及傳統商超那麼齊全,在商品供給上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升級之後,增加SKU數量是在所難免,這就牽涉到和上游供應商的博弈,以及更高的前期投入和更長的回本週期——換句話說,美團很可能會陷入重資產運營的局面。

(從左至右分別爲美團買菜、盒馬、山姆)

好消息是,日用百貨、美妝個護、家電家居商品的週轉週期一般比較長、商品損耗率低,不像生鮮品類一樣依靠規模攤薄損耗成本,給平臺留有試錯空間。但要想進一步壓縮成本,做好供應鏈建設、搭建穩定的採購渠道以及擴大自有品牌生產範圍,都是美團可以考慮的途徑。

事實上,美團買菜逐步收窄虧損幅度,始終維持低價優勢,就是靠供應鏈和“象大廚”等自有品牌互補互助。以乳製品爲例,美團目前已和蒙牛、晨光、三元等頭部乳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參考美團的前置倉站點和運輸路線打造專屬牧場、特定採購基地,提高運輸時效的同時減少物流、冷鏈成本。

不少用戶應該能發現,在美團買菜上總能找到當天或前一天生產的冷藏鮮奶,時效性絲毫不輸大型商超。蔬菜、肉蛋等生鮮品類也採取類似的方式,美團買菜在全國已建立數百個直採基地。

當然了,美團此前的供應鏈資源都集中在生鮮品類,其他領域涉獵並不多,需要抓緊時間補貨、補課。好在經驗是可以複製的,只要捨得投入、足夠用心,小象超市未來依舊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