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小鎮”變身休閒度假區

大邑縣斜源共享旅居公園。受訪者供圖

7月18日,成都市大邑縣。斜源共享旅居公園陽光明媚,漫步其間,川西民居依斜江而建,青磚黛瓦,綠樹掩映,當地人坐在橋上乘涼,遊客帶着孩子在水裡嬉戲。  這個集旅遊和康養爲一體的休閒度假區,原名斜源鎮,曾是一個以“煤炭”爲支柱產業的小鎮。乘着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後續工作的東風,小鎮併入出阝江鎮(現爲出阝江鎮太平社區),實現華麗轉身,成爲今天大邑縣康養旅居的金字招牌。  2019年啓動實施的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是近年來四川部署開展的涉及最廣泛、羣衆最關注、影響最深遠的重大基礎性改革之一,實現了縣域經濟版圖的整體性重塑、城鄉融合格局的系統性再造、基層治理體系的結構性變革。在優化調整鄉村空間佈局,持續做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後續工作中,四川通過進一步優化整合資源,優化縣域生產力佈局,在更大範圍內促進了產業集聚和協作,促進了鄉村全面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兩項改革紅利得到進一步釋放。

行政區劃調整“煤炭小鎮”華麗蛻變

“原來的斜源鎮是附近有名的中藥材之鄉,我們近年來也正大力發展旅居項目,於是將兩個產業進行融合,建立了醫養結合的康養基地,現在正在建設中。”出阝江鎮副鎮長郭文俊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據介紹,這個風景如畫的休閒度假區,幾十年前是另一副模樣。  上世紀80年代,斜源擁有大小煤礦46家,2009年煤炭行業退出後,斜源失去了產業支柱,進入轉型發展陣痛期。而後,當地發展起了中藥材種植等產業。但讓小鎮產生巨大變化的,是2019年的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  2019年12月,依託西嶺雪山運動康養產業功能區,原出阝江和斜源兩個鎮進行了合併。並鎮前,斜源充分利用土地整理政策,整鎮規劃、建成了14萬平方米的新型集中居住區,生態移民5000餘人,集中居住度由30%提高到85%,改變了原場鎮和鄉村頹勢,順應了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發展大勢。

抓住“兩項改革”機遇激活“一池春水”

郭文俊介紹,斜源鎮並未因合併而邊緣化,而是抓住改革的機遇,將老場鎮變爲公園。“一方面,我們通過資產清查、資源梳理,將1.2萬餘平方米的原鎮政府辦公樓、集體商鋪、集體商業綜合體進行包裝,引入22家新興產業項目,推進了國有及集體資產的盤活利用。”  斜源共享旅居公園發展以“民宿、文創、嚴選農產品”爲主的首店經濟、時尚經濟,呈現了16家新消費場景,20餘處網紅打卡點。  此外,立足原斜源鎮地處西嶺雪山山腳的區位優勢及中藥材種植優勢,將原斜源鎮作爲產業社區重點打造,推動農產品的包裝,壯大集體經濟。如今,通過探索多方參與、市場運作、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藥蜜、野茶、果酒等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正在帶動農戶和集體“雙增收”。

寫好“後半篇”文章改革紅利逐步顯現

2019年,原斜源鎮共接待遊客10萬人次,撤併後,斜源共享旅居公園接待遊客呈逐年增長態勢:2023年累計接待遊客8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2億元,與2019年相比增長300%。酒店(民宿)從2019年的44家,發展到2024年的110家1500餘張牀位,增長150%。住房價值每套增長3倍。  斜源鎮的蝶變,是四川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成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四川省深入推進這項改革,不僅是行政版圖的優化重構,更是激活基層發展活力、推動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  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兩項改革‘前半篇’歷時兩年多,經歷了調鄉、合村、並組、優化社區四個階段。截至2021年3月,‘前半篇’文章全面完成,全省鄉鎮行政區劃共減少1509個、減幅32.7%。改革後,鄉鎮平均面積從106平方公里增至156.7平方公里;建制村平均面積從10.7平方公里增至18.3平方公里,鎮村‘多、小、密、弱’的空間形態得到顯著改善。”  “而後持續啓動的‘後半篇’文章,展開了片區劃分、規劃編制、支持片區高質量發展等後續工作。通過改革,歷史性解決了長期以來束縛我省城鄉發展的鎮村數量過多的問題,系統性重塑了全省城鄉基層治理格局,爲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全面鄉村振興、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說。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趙紫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