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晶片法案白做工?華爾街日報揭致命傷:難贏亞洲

美國晶片製造法案即將交給拜登簽字。(示意圖/shutterstock)

美國衆議院上週通過規模約52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美國總統拜登最快本週簽署成法,不過,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太晚才補貼半導體業恐難贏亞洲,分析晶片法案無法改變美國不是適合製造地的事實,晶片廠投資案多半流向美國以外的地方。事實上,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過去就曾表示,在美國生產晶片會非常昂貴、浪費,也是徒勞無功之舉。

報導指出,其他亞洲國家早就積極補助半導體業,像是臺灣爲了讓半導體設備製造在地化,過去十年約有150項政府資助的晶片製造計劃,至於南韓則計劃在未來五年拉攏2600億美元晶片投資,大陸、日本也分別計劃在2030年前投資半導體業1500億美元及60億美元。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資料顯示,全球晶片製造產能,約有四分之三位於大陸、臺灣、南韓、日本,美國僅佔百分之十三。主因在於,在美國設立一家晶片廠並營運十年的成本,遠比在大陸高五成,也比在臺灣、南韓、新加坡高三成。

顧問公司貝恩的合夥人漢伯理(Peter Hanbury)表示:「全球半導體制造業正處在補貼的競賽中。」只有少數晶片製造商龍頭能享受到政府優惠措施,以降低建築、營運、研發和僱用成本。

臺積電發言人、現任聯發科顧問孫又文上週在美國財經媒體的推特對談上表示,預期這項晶片補助法案並不會對產業有太大幫助,美國晶片法案拿去補助製造,其實是不現實、也不明智的,這些錢如果拿去補助投資研發或材料創新,相信能做出更大貢獻。

孫又文直言,如果各國耗費巨資補助半導體在地製造,這些沒效率的事情可能會產生可怕的效果。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過去也曾強調,美國已沒有製造業人才,美國尋求在本土擴大晶片生產,是昂貴浪費且徒勞無功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