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助臺 還是害臺

其實,近年來美國強化與臺灣的關係有跡可循。自2001年911事件之後,美國全力反恐,無暇顧及亞洲,因而給予大陸10年的戰略機遇期,自然形成與東亞國家的完好分工鏈。因而自2009年起,歐巴馬總統大力推行亞洲再平衡政策,已見對臺友善的諸多政策。而川普總統上臺後,戰略上更是積極針對大陸,再加上可累積與大陸貿易戰的籌碼,因而加速通過包括《臺灣旅行法》等多項友臺法案,極盡拉攏臺灣之能事,甚至還阻撓邦交國與我斷交,確實用心良苦。

即將訪臺的亞太副助卿孫曉雅是職業外交官,負責澳洲、紐西蘭及太平洋島嶼事務,同時也兼任資深APEC官員,曾在美國在臺協會任職,也曾派駐中國,對兩岸事務有一定的理解。這將是繼2018年3月,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翰訪臺之後,依照《臺灣旅行法》第2位訪臺的美國高級外交官。當時黃還公開演講盛讚臺灣的民主,引發北京的惱怒,接着當年5月就有多明尼加與布吉納法索先後與臺灣斷交,3個月後薩爾瓦多也宣佈斷交,美方都未能阻止。

如今的「臺北法案」內容包括:國務卿或其指派人士,應在法案通過後90天內,且此後每隔180天,向相關國會委員會提出報告,說明行政部門已採取哪些行動強化臺灣的國際結盟,並授權行政部門可採取降級外交關係或減少外援等措施,防止相關國家改變或降低與臺灣的關係。但該法案最後要通過還需一段時間,這是否正好給北京加緊拉攏我邦交國的誘因?

美方官員也提出示警,我太平洋友邦帛琉與馬紹爾羣島也可能棄我而去。去年馬紹爾羣島與大陸貿易達22億美元,但與美方貿易卻只有3億1100萬美元。北京日前還提議要在該國的朗格拉普環礁建造港口與1000棟住宅,以換取環礁的自治權。馬紹爾的動向也將再次測試美國的影響力。

美方曾在WHA、ICAO及國際刑警組織等國際組織參與上協助臺灣,但至今仍未能突破,蔡政府應思考,美方是能力有限?還是意願不足?或兩者兼而有之?

美國對臺灣的工具性操作正日益強化,這繫於美中之間對峙的關係,這種狀況可能還要拖上一段時間。但扮演美國馬前卒的角色到底是有助於臺灣的外交,還是飲鴆止渴?政府應審慎檢討。(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