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老人變賣家產回中國,只爲一句承諾
當一位白髮蒼蒼的美國老人,在山東聊城見到素未謀面的周保玲後,她從包裡顫顫巍巍地取出一張照片,遞給對方。
“我等了60多年,走了這麼遠的路,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親手把這張照片帶回來。”
周保琳接過照片,有些不可思議: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父親小時候的模樣。”
● 周保玲的爸爸周仁杰小時候照片
幾年後,這位老人直接將家搬來了聊城。
十幾年後,聊城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牧琳愛的名字。
美國老人爲何要爲一張照片飄洋過海,將生命最後的時光留給聊城?
背後的故事很是動人。
在山東聊城山陝會館北側,臨河而建有一座雙層基督教堂,青磚紅瓦,風格獨特。
● 山東聊城基督教堂
這座教堂建於清末民初,由美國傳教士牧鴻恩主持修建。
1916年,懷着傳教夢想的牧鴻恩登上了前往中國的輪船。
● 牧鴻恩
1917年8月11日,牧鴻恩與妻子瑪莎在北戴河迎來了他們的第四個孩子——牧琳愛。
● 牧鴻恩一家合影
後來北戴河戰亂頻發,一家子被迫搬到山東聊城。牧鴻恩一面辦教會、修教堂,一面盡己所能地幫助身邊人。
聊城幾乎承載了牧琳愛所有的童年,直到她13歲離開。
那時的中國剛剛告別舊時代,戰亂頻發、民生艱難。在牧琳愛童年的記憶裡,夜裡經常爆發槍響,很多人死在街道上。戰爭所帶來飢餓、恐慌像一道陰影,讓年幼的她無比憎惡。
面對動盪不安的社會,父親的助人善舉給她示範了另一種生命價值。
牧鴻恩喜歡騎着小毛驢去附近村莊傳教,遇到路邊流離失所的人,常常捐贈一些衣物和食物,哪怕自己手裡也過得緊巴巴。
● 牧鴻恩與當地孩子們
耳濡目染下,牧琳愛也會把家裡的糖果偷偷分享給周圍的小朋友。
但牧琳愛的玩伴非常少——母親瑪莎不同意她和中國小孩玩。
● 瑪莎
1920年代的中國瘟疫蔓延,瑪莎的兒子,牧琳愛的哥哥,在4歲時不幸感染瘟疫夭折,成爲瑪莎心底難以釋懷的遺憾。
母親怕牧琳愛也感染瘟疫,嚴格規定了她的交友範疇,所以牧琳愛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教堂度過的。
然而,母親的顧慮並不能阻擋孩子們的純真的互動。
周仁杰的出現,給牧琳愛帶來了很多的快樂。
雖然兩個小孩語言不通,但喜歡畫畫的周仁杰用線條作爲語言,巧妙搭建起了分享的橋樑。
很快,牧琳愛收到了周仁杰送來的禮物——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田園風景畫。
小女孩愛不釋手,把這畫掛在房間裡,每天都能看見。
漸漸地,牧琳愛的房間裡有了越來越多的畫,畫上的各色小花陪伴着她,裝點了原本匱乏的童年。
● 年幼時期的牧琳愛
多年以後,牧琳愛回憶起這位玩伴,都深感可惜:他有繪畫的天賦,如果能得到正規培養,肯定大有前途。可惜那時的中國,普通人飯都吃不飽,哪裡敢奢望專業的美術指導。
時間一晃又過去好幾年,中國的動盪局面並未緩解,流民遍野,硝煙四起。
父親考慮到家人的安全,決定返回美國。
突如其來的別離,讓牧琳愛很是不捨,她哭着對周仁杰等幾個小夥伴說:“你們等我,我以後一定會回來找你們的,相信我!”
沒想到,她與周仁杰這一別,再也沒有等到重逢那天。
回到美國的牧琳愛,像其他普通美國女孩一樣讀書、戀愛、工作,開啓了與在中國截然不同的生活。
但在牧琳愛的心裡,並沒有忘記要重返中國的承諾。
在中國生活的經歷,促使她大學選擇了護理專業,她認爲中國人需要健康,需要更先進的護理知識。
● 牧琳愛成功考取護理學碩士學位
倘若有一天重返中國,她所學的技能一定能幫助更多的中國人。
讀書期間,牧琳愛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男友名叫埃德溫,主修社會學。
● 牧琳愛和埃德溫
陷入愛河的她曾跟男友一起憧憬未來:等我們以後結了婚,一定要到中國去生活。
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埃德溫無法理解女友的願望:我們爲什麼要到遙遠又貧窮的中國生活?
爲此埃德溫甚至提出了分手:如果你一定要離開美國,我們只好分開了。
幾經掙扎,牧琳愛暫時放下回中國的計劃,尊重男友的意願,留在美國成家立業。
● 1941年,牧琳愛與埃德溫在丹佛市結婚
“當你深愛着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是你生命的中心。所以我只好把夢想放到一邊,但我的夢想並沒有破滅。我是個特別有耐心的人,爲了完成我想做的事情,我可以等待很多年。”
後來,取得護理學碩士學位的牧琳愛,順利進入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一家兒童醫院工作。勤懇敬業的她,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一路從普通護士做到了醫院院長。
夫妻倆養育了四個子女,在丹佛市不僅有了自己的家庭別墅,還擁有40英畝山林,日子平靜且幸福。
時間如流水般逝去,看上去已然安定在美國的牧琳愛並沒有忘卻自己當初的誓言。她訂閱了不少有關中國的雜誌,密切關注着中國的發展,耐心等待着一個時機。
1950年,牧琳愛偶然從雜誌上看到中國抗美援朝的消息,她突然眼前一亮:我懂護理,我可以去中國援戰。
她一面跟美國政府寫信,申請出國;一面告訴丈夫自己的計劃。
這一次,丈夫依然搖頭:中美關係這麼緊張,你孤身前去太危險。
幾天後,美國政府也回信拒絕了牧琳愛的出國申請。
70年代,尼克松訪華,開啓中美關係的融冰之旅。牧琳愛看到新聞後,興奮地找到丈夫。
● 1970年代的牧琳愛和埃德溫
埃德溫瞬間明白了妻子眼神裡的期待,這一次,他給妻子畫了一個餅:等中國富裕起來後,我們再考慮去的問題。
在丈夫一次次的拒絕裡,牧琳愛深知身邊的人難以理解自己的中國情,但她也始終沒有放下對中國的牽掛。
時間的書翻了一頁又一頁,漫長的歲月讓牧琳愛從一個活力滿滿的姑娘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者。
1992年,牧琳愛的子女們都已各自成家,她和丈夫也圓滿結束了職業生涯,成爲自由自在的退休老人。這一年,她再次向丈夫提議:咱們去中國旅遊看看吧!
● 老年牧琳愛和埃德溫
這一次,埃德溫沒有拒絕。
得到丈夫支持的牧琳愛高興地當即跳起了舞,等了60年,終於要回到魂牽夢縈的中國了。
前往中國前,牧琳愛特地給聊城政府寫了一封信,詳細介紹了自己童年在聊城的生活經歷,懇切詢問周仁杰的聯繫方式以及當年那所教堂的情況。
牧琳愛很期待與童年夥伴的再見,他們現在過得好嗎?60年容顏大變,會不會認不出來?
很快,牧琳愛收到了聊城政府的回信,遺憾的消息傳來:周仁杰已經不在人世了,而今只有他子女的聯繫方式。
信上,聊城政府還詳細告知了牧琳愛那座教堂的情況,熱情歡迎她回聊城,故地重遊。
讀罷五頁長的回信,牧琳愛滿是感動,她告訴丈夫:中國是她的另一個故鄉,她要找的人是她的親人,即使周仁杰不在了,能見見他的子女也是好的。
1992年11月,75歲的牧琳愛,終於再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回聊城的那一天,牧琳愛感受到久違的親切感:周仁杰的女兒周保玲熱情地拉着她叫“姑姑”,政府還專門給她配了一名翻譯。
● 牧琳愛夫婦跟周仁杰家族後人合影
周家人詳細地跟牧琳愛分享了周仁杰後來的人生軌跡,牧琳愛也終於將她珍藏了60多年的照片“物歸原主”。
照片是牧琳愛的父親爲周仁杰母子拍的,距今已相隔近一個世紀。他們在牧琳愛看來,是無數中國人的縮影:樸素真誠,友善樂觀。
● 周保玲拿着牧琳愛帶來的父親與奶奶的合影照片
周保玲自己也感嘆萬千,父親小時候原來長這樣,這是她第一次見到父親兒時的照片。
牧琳愛一直擔心失去音訊的周仁杰遭遇離亂等不測,沒想到他的子女後來都發展得很好,各自過上了幸福安穩的生活。
看到在中國的“親人”家族繁榮,這對她來說也是另一種圓滿。
後來,她還回到了自己父母曾經工作過的教堂,古樹和青瓦彷彿都是離開前的樣子,滿滿的童年回憶撲面而來——雖然已經跨越了幾十年的時光,但聊城人傳遞給她的善意一如當年,親切又質樸。
這一趟中國之行,牧琳愛夫婦待了兩個月。他們還去了海南、西藏、廣西等地,感受中國遼闊的風景與時代變遷。
一路上中國人的熱情與質樸也深深打動了埃德溫,他不禁跟妻子感嘆:原來中國和自己想象中的是那樣不同!怪不得你總牽掛着這裡。
旅行結束後,牧琳愛回到美國的家,繼續過起了安然平和的退休生活。
無論是丈夫還是孩子們,都以爲牧琳愛已經圓了自己渴望已久的中國夢,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並未徹底地放下。
1998年,丈夫埃德溫因病逝世。牧琳愛看着漸漸空蕩下來的房子,心裡有個想法不斷涌出:孩子們都成家了,老伴也走了,我要去到更需要的我的地方。
於是,這位80多歲的老人果斷賣掉在美國的所有家產,再次給中國政府寫信:我想回聊城的農村,爲中國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1999年,當牧琳愛再次回到聊城時,瞬時引發了周圍村民的好奇:美國老太太獨自來中國幹啥?
在給中國政府的信中,牧琳愛誠摯地解釋了自己的“定居”願望:“我想生活在中國一個貧困的村莊,引進新植物和蔬菜,儘可能地幫助鄉親們。”
● 牧琳愛在中國的家裡
考慮到牧琳愛82歲的高齡,聊城政府在交通較爲方便的陽谷縣劉廟村給牧琳愛安了家。
看到政府給她安置的帶小院的新家,牧琳愛又是感動又是擔憂。
她看着屋子裡的新彩電、新空調和新電腦,已經超過了其他普通村民家的生活條件。她找到村支書,堅決付清了所有購買家電和傢俱的費用,並主動要求繳納房租和翻譯的工資。
“我不是來中國養老的,我是來紮根的,我想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如果我的到來給你們添了麻煩,我會感到很愧疚。”
很快,村裡人就感受到這位美國老太太的“不同”。
她先是在院子裡種滿了各色的鮮花,還請人做了一面帶噴水裝置的假山,院牆上也自己塗鴉了生動的壁畫。
● 牧琳愛在花園裡採花
左鄰右舍被老太太家美麗的花園吸引,常常有不少老人小孩前去串門。
牧琳愛非常歡迎鄉親們的到訪,她漸漸學會了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與鄰居嘮嗑。鄰居走時,她還會送上一些鮮花盆栽給他們。
後來劉廟村很多人家裡都養起了花,整個村莊被多彩的花草樹木包裹,成爲別人羨慕的大花園。
回中國前,牧琳愛一直有個願望:在貧困山區建一所希望小學。
到了劉廟村後,她發現這裡已經有一所小學了,便改變主意爲小學自費出資3萬多美元,添置了20多臺電腦,彌補學校信息硬件設施的不足。
這在當時的鄉村小學,簡直不敢想,連很多老師都沒有接觸過電腦。
牧琳愛先是手把手地教老師們鍵盤和網頁操作,再由學校開設計算機課程,引領學生接觸網絡世界。
爲了助力學校的英語課程,她還義務當起了孩子們的英語外教老師,無償輔導孩子們學英語,有時甚至會免費給鎮上的英語老師做培訓指導。
● 牧琳愛與孩子們在一起
學校感念這位老人的傾情付出,將劉廟村小學更名爲“中美友誼小學”,牧琳愛也受聘爲榮譽校長。
● 牧琳愛就任中美友誼小學名譽校長
在劉廟村,牧琳愛的名字無人不曉,她不僅關注村裡的教育,還將援手伸向了鄉村發展的方方面面。
她自己掏錢爲村裡修公路、建果園,爲村裡老人購買100多副老花鏡,還擴建圖書室,往山區捐贈圖書……
● 牧琳愛出席捐贈活動
2001年,她請城裡的專家到劉廟村爲村民做體檢,發現有10來位老人需要做白內障手術。見此,她立馬自掏腰包爲老人們出了手術費。
“(看見)你們能看書、能做事,我很高興。”牧琳愛的願望從來都很樸實,只希望身邊的人過得更好。
後來她又想法聯繫國外的朋友,爲當地醫院贊助了一批昂貴的醫療器械,助力醫療發展。
十幾年間,牧琳愛從劉廟村的“異客”,變成了心懷大愛的“俠客”。
● 村裡人給牧琳愛過生日,牧琳愛帶他們參觀自家花園
人們敬重這位善良的老人,更驚歎於她對中國的深情。據不完全統計,牧琳愛爲在中國居住期間,陸續捐贈款項達70萬元,助人事蹟多得數不清。
2007年,她被評爲“感動山東十大人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知曉牧琳愛的名字。
鮮爲人知的是,助人豪爽的牧琳愛,對自己卻近乎吝嗇——一件粉色毛衣能穿十來年,衣食住行都格外節儉。
很多人不能理解老太太的這種選擇,她只淡淡地說:“我只要求簡單的生活,以自己的愛心幫助別人,愛護別人,這樣我就很快樂。”
每到聖誕節的時候,牧琳愛都會裝扮成聖誕老人的模樣,拉着一頭小毛驢,給孩子們分發禮物。
● 牧琳愛每到聖誕節都會裝扮成聖誕老人給孩子們發禮物
也許,在孩子們的眼裡,牧琳愛就是能讓願望成真的聖誕老人,她的出現,改變了整個劉廟村的面貌。
牧琳愛自己卻說:“我父親以前(在中國)經常騎着毛驢出門,我喜歡毛驢。”
童年裡父親救濟窮人的影子,深深烙印在牧琳愛心裡,多年以後,她如願牽起了心愛的毛驢,將愛傳遞下去。
2013年4月28日,牧琳愛因冠心病永遠地離開了。彷彿冥冥中的宿命,她將生命的句號畫在了人生初始的地方——聊城。
● 2013年4月28日,牧琳愛因冠心病去世,享年96歲
老人的葬禮上,無數的人前來送行,神色哀痛。這其中有她的鄰里朋友,有她曾幫助過的人,以及越洋而來的她的女兒。
女兒西爾維婭在談及母親所做的一切時,眼神裡滿是理解:“這是她出生的地方,這裡是她的家鄉,她在這裡感受到了很多的愛,她想獻出她的光和熱。”
● 西爾維婭
葬禮上,西爾維婭拿出了牧琳愛的護照,她要爲母親完成最後一個願望——護照上貼着一個特殊的小卡片,是志願捐贈遺體證明。
牧琳愛最後的一個願望竟是:把遺體捐獻給中國的醫學院,助力醫學研究。
● 在88歲高齡之際,牧琳愛立下遺囑:去世後捐獻眼角膜,並將遺體
牧琳愛生前,面對媒體採訪,曾無比真誠地說過:
“我是一個美國人,但我有一顆中國心。”
● 牧琳愛雕像
在生命最後的餘光裡,她盡己所能地傳遞愛心,用行動踐行了兒時對中國夥伴的承諾:相信我,我還會回來的。
時間爲牧琳愛做證:她信守了承諾。
落葉歸根,這位傳奇的美國老太太,終於在中國找到了歸屬。
大愛無疆,願這份赤子真情永不被遺忘。文/餘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