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印度和香港的雙重標準
2019年6月28日,印度總理莫迪(左)與美國總統川普(右)在大阪舉行雙邊會談。(中央社圖)
印度國會在12月中通過的《公民身份修正法》,引發強烈的抗議與連續多日的示威,並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恐將影響南亞地區的安危。
此次修法的主要內容,是允許在2015年之前,因受宗教迫害從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逃到印度的印度教、基督教、佛教、錫克教、祆教、耆那教的移民,均可取得印度公民身分,但單獨排除穆斯林人民,也就是明顯拒絕他們成爲印度公民,乃是對於穆斯林的極端歧視。因爲現任總理莫迪2014年才上臺,其任內就已經接納了一些移民,況且當前印度經濟表現不差,今年5月的大選主軸就是反穆斯林,而且莫迪大勝,因此印度東北部穆斯林人口居多的地區居民擔心,會有更多非法移民涌入,目前印度穆斯林人口約有兩億,佔印度人口的15﹪以及世界穆斯林人口的11﹪,僅次於印尼。
其實,印度這次修法主要目的,就是要推行所謂的「大印度主義」。此乃一種激進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是根據印度教價值觀來界定印度人的生活方式與意識形態,更是一種試圖尋求建立印度教霸權的企圖。
「大印度主義」思想與印度的地緣環境有緊密的關聯。早在19世紀殖民時期,英國就把統一的南亞次大陸分爲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地,以便分而治之。2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1946年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爆發空前的大仇殺,1947年英方公佈印巴分治方案,尼赫魯雖然不同意,但只能接受。但尼赫魯以及許多國大黨要員都認爲,印巴分治只是權宜之計,由於經濟的落後與對印度的依賴,巴基斯坦終將重回印度懷抱,此乃尼赫魯心中一直隱存的「大印度聯邦」計劃,其目標包括巴基斯坦、喀什米爾,甚至更大的地區。
日前莫迪政府表示,訂定《公民身份修正法》是爲了拯救那些在鄰國處於弱勢的移民,讓他們可以免於鄰國的迫害,儘快成爲印度公民。而伊斯蘭教在這些鄰國中屬於強勢宗教,根本不是弱勢,自然不包含在內,可見宗教在這些國家中的重要性,以及穆斯林在印度難以與其他宗教融合的問題。
易言之,新法實質是將印度穆斯林人口邊緣化,在打造一個印度民族主義社會的過程中,甚至有意把國內的穆斯林視爲鄰國的入侵者並加以清洗。因而印度政府這場運動,需要穆斯林以文件來證明他們的祖先生活在印度,致使許多印度的穆斯林公民擔心,他們有可能因證件遺失而成爲無國籍者。在東北部的阿薩姆邦,已開始實施印度的全國公民登記冊制度,隨後190萬當地人因爲不符合登記條件實際上已喪失國籍,類似於緬甸的羅興亞人被視爲非我族類的情況。
面對這個情況,不論是警察鎮壓還是宗教歧視,西方國家始終三緘其口,確實與其對於香港的態度有天壤之別。這主要是面對印度與太平洋地區與中國和俄羅斯的對抗,美國不想得罪一個盟友,尤其印度與中國的矛盾難解,相形之下,人權的價值就微不足道了,可見價值問題遇到了國家利益,總是趨於下風,更顯示了西方國家的雙重性格。
(作者爲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