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爆千人感染耳念珠菌!我國累計3例「未發現抗藥性」 3種人死亡率高

「耳念珠菌」是一種真菌,主要發生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洗腎等重症病患,死亡率高,可以達到3至6成。(圖/美聯社)

新冠疫情逐漸平息之際,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警告,一種具有多重抗藥性、可能致命的「耳念珠菌」正在迅速傳播,目前累計2377人感染,恐造成全球威脅。我國疾病管制署表示,耳念珠菌主要發生在3大類病患,死亡率可高達3到6成;國內自2018年以來累計3例,皆未發現多重抗藥性。

美國CDC日前在醫學年鑑(Annals of Medicine)發表研究指出,一種具高傳染性的真菌「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因爲具多重抗藥性,正在美國以驚人速度傳播中,高達3分之1感染者在90天內過世,並警告「恐對全球造成威脅」。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耳念珠菌在2009年於日本首次被發現,近年來已於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多國迅速傳播並造成感染;病人從早產兒到老年人都有,但主要是免疫力較差者,目前瞭解主要發生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洗腎等重症病患,死亡率高、可達3至6成。

羅一鈞表示,目前我國未將耳念珠菌列爲法定傳染病,因此不需通報;國內自2018年發現首例,目前已知累計3例,皆未發現具有特殊抗藥性。一般以抗黴菌藥物治療耳念珠菌,輕症可使用口服藥,如效果不彰則使用注射方式,但如果耳念珠菌具有多重抗藥性,將嚴重限制治療選擇

國內首例耳念珠菌病例爲南部50多歲男性,2018年4月因皮膚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在門診採檢培養出耳念珠菌,無特殊抗藥性,在門診治療追蹤,屬於輕症。2022年2月亦發現一名南部40多歲男性個案,有外耳道膽脂瘤病史,曾因復發多次手術,因耳漏、耳鳴、聽損、頭暈1個月,就醫培養檢出耳念珠菌,無特殊抗藥性,在門診治療追蹤,屬於輕症。

另一例爲南部60多歲男性越南臺商,有糖尿病、中風病史,2021年5月因意識混亂,診斷敗血性腦病變,收治當地醫院,7月轉診回到臺灣,有洗腎及中央靜脈導管等管路,住院3周後因發燒血壓偏低,血液培養檢出耳念珠菌,無特殊抗藥性,使用注射型抗黴菌藥物後轉陰性,病況改善轉出加護病房。

羅一鈞說明,耳念珠菌可於環境表面存活數週,可經由接觸帶菌病人及污染的環境表面或設備傳播,如果是皮膚有傷口或黏膜破損,尤其洗腎、身上有靜脈管路的患者,都屬於高風險族羣,疾管署將持續和醫院合作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