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3人就有1色盲 氣象局「效率超高」調整雨量圖色階
▲累積雨量圖利用不同色階提供重要訊息,但是每13人就有1人因爲「辨色力異常」而無法判別資訊。(圖/翻攝自氣象局)▲►雖然有單一色彩的灰階圖,但是難以用肉眼辨識「雨量的範圍面積有多大」。(圖/翻攝自氣象局)
每到夏秋季節,臺灣受到颱風影響帶來強風及豪雨,氣象局會發布最新圖表資訊,告訴民衆各地狀況。最常見的「累積雨量圖」利用色階區分降雨量,但是臺灣師範大學林思民教授提出「在公開訊息之中,顏色使用對色盲者造成的困擾」,氣象局局長辛在勤獲悉後,讓工程師將降雨量色階改成比較簡單的配色方法,不到1個月,初步解決方案出爐,貼心舉動深受網友好評。
上個月(7月)尼伯特颱風帶來嚴重災情,氣象局發佈的「累積雨量圖」卻讓辨色力異常者無法正確解讀內容。林思民教授有感寫下「在公開訊息之中,顏色使用對色盲者造成的困擾」一文,指出辨色力異常的基因在人類之中佔了8%左右,也就是說,有8%的男性,加上0.64%左右女性。更進一步說明,每13人中有1人無法判別重要訊息,他生動舉例「在高速公路的改成ETC收費之前,每13個駕駛人就有1人沒有辦法分辨收費站調撥車道的紅燈和綠燈」、「如果兩岸打起來,每13個軍人就有1位在戰場上分不清敵我,因爲他們其實看不清楚紅軍的帽徽。」
▲左爲「綠色盲」,右爲「紅色盲」看到的圖,資訊與原始圖相比減少很多。(圖經Cobis 色盲模擬器轉換)
文章一出獲得廣大回響,氣象局局長辛在勤意識到問題後,主動連絡林思民教授,表示會「檢討局裡對顏色使用的方式」,不到1個月的時間,工程師推出初步解決方案,將各雨量的色階改成比較簡單的配色方法。解決方案避開色盲最困擾的「紅、綠」原色,讓色階從原始17種簡化成8種後套用階層概念,經調整後,對於非色盲者不易產生資訊判讀的困擾,對於色盲者則是大大加分。
林思民教授將圖片放在臉書上實測,非色盲網友表示「改成這樣的話,不是色盲也覺得更好讀圖」、「覺得顏色典雅,比原本的不刺眼」;色盲者網友則說「以前的圖雨量稀少和雨量過盛的顏色無法分辨,改成這樣就很容易區分到底是多是少」。而對於氣象局重視使用者體驗,調整的速度也很快速,也深受網友好評,直喊「很貼心」。不過,目前雨量圖處於調整狀態,還沒化成實際行動。
▼左爲調整後的雨量圖;右爲紅色盲看見的圖。經過調整後,棕色含紅色成分,對紅色盲來說是看不到的,但因爲原本顏色的挑選就有濃淡,所以能清楚知道哪裡的雨量比較多,雨量級距的面積也能清楚分辨。